家国遥望60年 流落缅甸中国远征军老兵归乡寻亲(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家国遥望60年 流落缅甸中国远征军老兵归乡寻亲(2)
2009年06月09日 07:16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受训

  他在印度受训驾驶装甲车等,在远征军反攻时,他成为一名补给连驾驶员

  张浩东是汽车兵,那正是赴缅甸作战的第二阶段。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开始与日军作战,历时半年作战失利后,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

  当时为打通新的中印公路,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和士兵,被送往兰姆伽基地受训。如口号所号召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并不是谁都可以去的。参加受训的士兵都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张浩东念过私塾,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文化人。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国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些青年,大多派他们担任翻译官、宪兵等任务,最多是汽车兵等技术兵种。

  老人的记忆像被蚕食的桑叶,没有完整的脉络。

  张浩东记得,自己曾当过炮兵,1943年,乘飞机到印度受训,“检查合格了才给当”。在印度时,住在山窝窝里,美国人训练他们,经常能吃到牛肉罐头和饼干。有资料显示,当时美国训练在印度的中国官兵,用的是西点军校的教程。

  说起那段当兵的经历,张浩东最常做的动作,是颤颤巍巍地用两只手模仿开车。他在印度受训驾驶装甲车等,在中国远征军反攻时,他成为新一军战车三营的补给连驾驶员。

  开车危险吗?

  不危险,有美国人的飞机在上面。

  张浩东只能记得,当时满地都是临时输油管,路上,车没油了,就打开一个输油。

  远征

  王之平所走的是驼峰航线,陈纳德、飞虎队也因这条航线为中国人所熟知

  和张浩东同是驾驶兵的王之平,记得更多的细节。

  他们那一批,30多个人报名,结果飞机上了天才知道,日本飞机把印度炸了,他们又往回降。

  一下飞机,30多人跑得只剩六七个。他们商量怎么办,一听去国外,几个人已经把铺盖行李都送人了,“总不能再跟人要回来吧”,王之平一拍大腿,“去”。

  老人的随口一聊,扯出的就是被铭记的历史。

  他所走的是驼峰航线,陈纳德、飞虎队也因这条航线为中国人所熟知。

  远征军失去滇缅公路后,驼峰航线成了中国人唯一能指望的物资捐助之路。“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

  云南腾冲至今仍有啤酒以“驼峰”命名。

  王之平受培训后,参与从印度反攻缅甸,当时分中印缅三路反攻日军。开车路不好走,常常是开山机在前面推山挖路,送补养的车才能开得动,难免也会有日军的飞机轰炸。

  王之平说,他当时并不害怕,因为这次反攻多打胜仗,而不像第一次远征“兵败如山倒”。

  他所说的是远征军第一阶段的兵败“野人山”,当时一溃千里,选择朝中国方向转移的部队,翻越中缅边境的野人山时遭遇疟疾、潮气、炸弹、瘴气。第一次出征牺牲的几万人,大都死于此。

  王之平把第一次远征兵败的怨气,撒到了缅甸和尚的身上。他说那时候,日本人招缅甸和尚当奸细。他在运送物资的时候,看到缅甸和尚,就立刻踩油门撵。

  作为从印度反攻缅甸的远征军,两位老人能清晰记起的都是胜仗。

  胜仗打到有一天,日本投降了。

  安家

  王之平留在缅甸的原因是,不想再打仗了,他想活下去

  张浩东选择了留在缅甸,他说自己身体不好。

  而王之平留在缅甸的原因是,不想再打仗了。他的父亲死于山西抗日战场,堂兄死于台儿庄战役,他想活下去。

  他开始靠着开车的技术养活家里,攒了点钱,做起手擀面生意,开了挂面厂,名字叫豫恒,“豫”是老家河南的简称。

  王之平至今坚持说汉语,孩子要上华人学校,自己也未入缅甸籍,家庭状况算得上小康。

  他的儿子王玉顺是旅缅远征军暨后裔联谊会的副会长。王玉顺说,在缅甸,留下的远征军,南北方人区分明显。多数生活条件一般,有的会很困难。

  北方的远征军多是搞技术,开个照相馆,镶牙,开工厂。而南方的则以开杂货店居多。

  张浩东虽然是河南人,却选择了开杂货铺,卖点油盐酱醋,大概与他小时曾在米店当学徒有关。

  他娶了缅甸姑娘,没有教孩子们学中文。他说怕,“那时候赶中国人”。刚刚留在缅甸的时候,缅甸对华人的排斥让他心惊肉跳。

  张浩东回到故乡,最开始,他像孩子一样着急地说,要回缅甸,还要干活,照顾杂货铺。呆了两天,他才会跟弟弟说,“家里得劲”。

  他不愿意把缅甸和中国比较,问他哪里好,他点着头,“都好”。

【编辑:唐伟杰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