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死于自家卧室2年后被发现 骨头变成骨胶原(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老太太死于自家卧室2年后被发现 骨头变成骨胶原(2)
2009年06月11日 14: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胡老太之死与他们的归宿

  老人越来越多。自1979年,上海在中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今,它是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这些年里,社会学家设计出各式的养老模式:社区自助,购买社工……

  据金光新村居委会介绍,这里在2005年实施了独居老人平安报告制度,小区居委会41位独居老人都有助老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联系。

  金光新村居委会书记陈华菊说,这些举措很难和来势汹汹的老龄化趋势抗衡。“世博”临近了,陈华菊最近忙得团团转,搞综合整治,学文明礼仪,交通文明岗。偏偏出了“胡老太白骨事件”,她得频频和媒体打交道,烦得不行。

  陈华菊不认为居委会对胡老太之死负有责任,“我们小区里空房子很多,我不可能每一个都打开来看一看,里边有没有死人”,“在独居老人身上挂个监视器,我们随时随地看到他们的行动,连老太太的隐私都看得到,我们可以做吗?”

  她反复强调,胡建玲生于1947年7月,过世时不满60岁,够不上“独居老人”。

  陈华菊说,从2003年7月丈夫过世后,胡建玲觉得害怕,“再也没有在这个屋子里住过一天”,只是偶尔回来拿东西。至于拖欠的物业费,“我们这里不交物业管理费的多得是。”

  在陈华菊看来,悲剧更多地源自胡老太“做人失败”。“她喜欢说大话”,“她居无定所的,我们关心不到啊!”

  邻居们的说法与陈华菊不尽相同。一位老邻居证实,胡建玲过去几年的的确确住在这里。何况,她还是176楼的楼组长,每年要开好几次会的。

  胡建玲和她的第二任丈夫陈进荣,于1998年搬进金光新村。那会儿,这里完全是一片乡下景象,草长得过人高,大个儿的蚊子扑面而来。

  这个小区是浦东新区一处大型的回迁房工程,安置着从淮海路、八佰伴、城隍庙等黄金地段搬迁的2000多户上海居民。院子里多是老年人,三三两两一边运动一边聊天的老人,弓着背来回踱步的老人,太阳底下坐着织毛衣的老人。

  在大都市的急速发展中,他们被集体动迁到城市边缘的某处,然后生老病死。子女或者和他们分巢而居,或者终日奔碌于工作地和家庭之间,像一群群迁徙的候鸟。

  2003年,陈进荣死于癌症。因为不敢一个人住,胡建玲便让邻居老王家的何姓保姆住在屋里,她自己基本“不沾家”。一年后,她借故说自己要回来住,让保姆搬走了。

  “她很精明,很会赚钱。”老王说。院子里的人,大多对身边这位精明的生意人有些抵触,也有人认可她,觉得商业社会,能赚钱就是本事。

  老王七十多岁,头发全白了,戴一副老花镜。他身体不太好,有时坐上一会儿就突然用力喘气。老伴过世后,他一直独居在光线晦涩的屋子里。对于“小胡”的死,他难受了几天,不过这把年纪的人容易把事情看淡,叹息一番也就算了。

  而他和附近好几位真正意义的独居老人,并没有接触过所谓的“志愿者”,也没听过结对子扶助这回事情。关爱老人,这口号对他们而言还有些遥远。

  单身的高老太太今年80岁,她说自己的岁数比上海解放的时间还长。干瘦的身材,短发,爱穿一件白底黑花的婆仔衫。

  她波澜不惊地说起胡建玲的孤独终老,好像有一天,那也是她的归宿。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痴呆,已经进了老人院,二儿子44岁,就住在对面那栋楼里。她还记得生二儿子的时候正值“文革”,生了三天三夜,她差一点和儿子一起死去。

  现在,熬过了苦日子,却也迎来了孤独。儿子家离她只有几分钟的路,但难得来见她一次。除了频频来访的推销者,几乎没有人会敲她的门。

【编辑:吴歆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