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老人60年婚姻记忆:从2个罐子到房子车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四世同堂老人60年婚姻记忆:从2个罐子到房子车子
2009年09月15日 13:13 来源:今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家住(天津市)红桥区西青道建设里的秦鸿飞、张志玲二位老人保留着一张珍贵的婚约,这是一张1949年书写的婚约,见证了两位老人60年的婚姻历程和难忘的1949年国庆婚礼。他们的婚姻与共和国同龄,60年前的国庆婚礼至今难忘,已是四世同堂的他们如今追忆起60年中三代人不同的婚礼。

  1949年结婚 一张婚约两个罐子

  对秦鸿飞和张志玲二位老人来说,这张褪色的婚约弥足珍贵。婚约上写有“缔结良缘”四个大字,正文写着秦鸿飞、张志玲的籍贯、年龄以及双方主婚人姓名,最后写着“中华民国卅八年六月六日订”。秦鸿飞说,当年结婚就是一纸婚约,双方父母选好正日子,就算大事办成。1949年天津解放,18岁的秦鸿飞因粗通文墨,被组织上调到八区二十四街公所当文书,后又被推荐到公安学校学习。当时正日子被定在“八月十三”,算来正好是公历1949年10月1日。

  张志玲老人回忆说,结婚时,家里是“要什么没什么”。新房是租的大杂院内一间9平方米的小屋;窗子上挂的红布还有一半是拿红纸代替的;做的被子盖头盖不住脚。当天娶新娘子是从杨柳青用马车载回来的。新娘看到家里唯一的摆设就是秦鸿飞父亲在“鬼市”淘来的一对将军罐。秦鸿飞说:“本来是想找喜字罐的,可鬼市上没淘着,就拿将军罐代替了。”说到婚宴,张志玲十分感慨:“1949年的时候,几个亲戚凑两桌吃个捞面就算好的了,哪有正经婚宴啊。”

  1979年结婚 凑够“三转一响”

  秦鸿飞老人的二儿子是1979年结的婚,家里摆了7桌酒席。因为当年东西都是凭票供应,光淘换肉票就让一家人半年多没沾到肉腥。房子住的是11平方米公产房,但最让老人费心的还是“三转一响”,也就是当时的年轻人结婚追求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时候,如果谁家有这“三转一响”,就意味着这家已经“小康”水平了。

  秦鸿飞老人家里至今还收藏着二儿子结婚时保存下的“东风牌”手表。秦鸿飞说,那时候商场供应的国产表有“上海牌”、“北京牌”、“东风牌”等,还有17钻、18钻和全钢、半钢的区别。这第二“转”就是自行车了,当时国产名牌有“飞鸽”、“永久”、“凤凰”,而秦鸿飞为了给儿媳妇弄辆“飞鸽”自行车票,真是煞费苦心。第三“转”是缝纫机。秦鸿飞给儿子结婚准备的是蝴蝶牌缝纫机,但不是全新的,是张志玲老人用的缝纫机,为了结婚好看,给了儿媳妇。最后这一“响”是指收音机。秦鸿飞说,当时大家都是请人或自己做个收音机,谁都不舍得花钱买。秦鸿飞的二儿子从“鬼市”淘换半个月的零件,自己打箱子终于做了个“音箱”,这结婚的“三转一响”才算凑齐。

  新世纪婚礼 房子汽车全都齐

  如今四世同堂的秦鸿飞老人,谈到孙辈婚礼十分感慨:“我这外孙2006年的婚礼,已经有了80多平方米的房子,花4万多买了汽车。”秦鸿飞指着相册中的年轻人说,他的外孙结婚,婚宴办了20多桌,每桌都要上千块钱。年轻人结婚还要穿着新做的西装,新娘穿着漂亮的婚纱。而外孙家里则一应俱全,电视是平板的、音响是组合式的、照片放大到等身大小、结婚准备期间开的是自己的小汽车。这一切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新中国60年从精神到物质的不断提升。(赵亮)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