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受蛊惑陷传销泥潭:赌徒心态无法自拔(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年轻人受蛊惑陷传销泥潭:赌徒心态无法自拔(2)
2009年10月28日 08:57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人身禁锢频繁洗脑

  在“邀约”的对象来到茂名后,传销分子便开始了他们所谓的“运作”过程:通过请客、陪玩等获取对方信任后,将其带去住处,以“借手机充电或打电话”等借口拿走新人的手机。

  “一开始,他对我们很好的。”焦盈告诉记者,这也是她被禁锢多日但并不逃跑的原因。“后来我看一些培训资料说,就是要一到那里,就让你有家的感觉。然后再慢慢灌输业务知识,洗脑。”

  这时,一些级别较高的“主任”会对其进行“教育”:花10天时间来了解一下这个行业,并始终强调“了解并不等于参与”,还保证了解完后想走就走。但在10天过后,“主任”会问一些对方完全不懂的“行业知识”,回答不上来便被认为是“没有认真了解”,就还要继续“了解”。

  按照多名曾深陷传销的女孩说法,给家里打电话前必须写好“电话稿”,即跟对方讲话的内容,甚至有人审核这些内容是否有纰漏并旁听。

  “我整天都呆在房间里,上个厕所,都有人跟踪我。当时我也想逃走,但手机不让我拿,又不让我出门,我根本没法逃出来。”当张晓开始意识到失去人身自由后,已“插翅难逃”。

  清醒过来但深陷难退

  记者随打传队端点所见,传销窝点的寝室总是十几人挤在一起“打地铺”,厨房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景象:里面堆满了一筐筐的青菜叶、土豆等,没有肉,也几乎看不到油盐等佐料。

  然而,就是这样简陋的环境也没有让许多传销年轻人清醒过来,“2年赚650万”、“艰苦炼就一个老板”……对于许多涉世未深的孩子,天天有人向她脑袋重复这些东西,又没法逃出来,“久而久之也迷糊了,”打传队员分析。

  其后,“主任”、“经理”就要求业务员存6000元到1.5万元到一个银行卡里。“说卡是自己的,其实是别人保管”,谢娟说到,而且需要用卡里的3000元购买一套西服或一样化妆品,这些就是所谓的产品。“这显然是不划算的,”焦盈说道,这时要想赚钱,只能发展人头,D级别可以25%的提成、C级别30%,主任45%,经理75%……

  传销者已经陷入了自己的发财梦,而坚持没有存钱的孩子,传销分子就开始以向家人短信恐吓、不交钱就不放人等胁迫方式敛财,这时洗脑后的“新人”自由受限,往往只能照办。

  无法自拔的赌徒心态

  为何一旦深陷传销就无法自拔,谢娟执迷不悟时的一段陈词颇有启迪。

  “家人辛苦找我,我很伤心,但我没有做犯法的事,我没有做错事,我要赚钱证明自己。”谢娟说,她已经让家人存了15000元在自己的卡里,这个卡被上级拿走了。“你赚到钱吗?”她摇头否认。“发展了3个人,她已经是D级(E级为最低),可以拿提成了,就不想退出”,焦盈告诉记者。

  “她已经被洗脑了!”打传队员指出,“短暂的辛苦赚一辈子的钱”这些写在培训笔记中的“名言”,正是传销分子常常用于洗脑的谬论,“对于家境清贫、容易被外人看不起的农村孩子,在传销组织里点燃了他们的‘理想’,就很容易沉溺进去。要防止这种情况,平时家庭、学校的教育很重要”。

  “不赚回那1.5万,就觉得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打传队员这样剖析孩子的心态,甚至明知误入歧途也要继续。

  “年轻人多争强好胜,在传销时就像有赌徒心态。”苦苦劝说的家长连连摇头。在几批被带回问话的传销分子中,记者都能认出几张熟悉面孔,他们都是多次被捉放后继续传销的农村青年。

  为何陷入传销泥潭?

  在获救的年轻人中,记者也遇到不少不受传销分子蛊惑的例子。

  “我在电视里看过介绍传销危害的节目,学校里也专门给我们上课讲过。”禁锢多日的时候,焦盈一直没有动摇自己的思想。来自福建的小蔡家境不错,收入稳定,此前被同学“带来茂名玩”,在窝点呆了一段时间,一直不为所动,“这里什么都不好,赶快回家。”

  被数不清次抓获后,广西刘崇却犹豫是否回家,他已经做传销一年了。“家在农村很穷,之前做木工钱也不多,这里交了1.5万,现在还发展不到下线,没钱赚,但天天有饭吃,也可以。”

  对这两种差别,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晓边教授等专家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些年轻人甚至大学生陷入传销泥潭,间接反映了一些社会群体就业、经济、生存压力大。传销组织的“魔咒”满足了一些人的心理需要,让其觉得有成就感和自尊感。有关部门如能帮助一些弱势群体及时减压、解困,会有积极作用,也要向他们加强传销有害的教育宣传。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尚重生副教授称,义气、缺乏社会经验以及空虚是年轻人陷入传销泥潭的三大原因,“此外,就业、生存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南方日报记者谢庆裕实习生高巍)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