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交大爷网络蹿红 口头禅“不要进120”(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成都公交大爷网络蹿红 口头禅“不要进120”(图)(2)
2009年12月14日 14:5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老袁的小日子

  清贫,但热心,快乐

  老袁把工作时间定在上午11点到晚上八九点,他住在字库街,每天早上,老袁从家里步行15分钟溜达到天府广场西站。下雨的时候,他就坐30路,两个站就到了。司机们都认识老袁,从来不收他的车费。

  “这个工作好混时间。”老袁的家在一栋有着几十岁楼龄的老房子里,大门是老式的木头门,旧得泛黄,这是一间两室一厅的老房子,昏暗的光线下,斑驳的墙壁、凌乱的杂物,老袁说平时没时间收拾。除了从窗外透进来的光线外,家里的光源就是床头的那盏台灯了,最好的家电就是侄女救济的洗衣机。

  老袁不愿意回忆过去,太苦太心酸。年轻时,老袁在象棋厂工作,负责送材料。由于长期负重劳动,腰肌劳损后他辞了职,后来又改行擦皮鞋,再后来帮人家看车。随着年龄的增加,老袁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现在就靠着每个月300元的低保生活,偶尔侄女会贴补他一些,但也是杯水车薪。米从来都是买最便宜的,烟一包要抽一个月。

  老袁现在和80余岁的老父亲相依为命,其实老袁也结过婚。几年前,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子。可清贫的日子留不住她的心,结婚一年多以后,打了怀着的孩子,和老袁离了婚。一把年纪好不容易才有的家,就这样没了。几年前,老袁又出了车祸,至今左腿里还有钢板。

  西华门社区的李主任对老袁很熟悉,了解到他生活拮据后,社区给老袁介绍了一个门卫工作。可老袁压根就是个闲不住的人,门卫工作干了两天他就受不了了。最后还是回到“治保巡逻”的岗位,虽然没有收入,但一天到晚也忙得不亦乐乎。

  同一个院子里几十年的老邻居,80多岁的李婆婆说,袁伯超人好,但是他那张嘴容易得罪人。

  从去年到现在,老袁这个义务交通安全员已经坚持了一年多。老袁说,虽然是义务的,但让他很有自豪感。只要他在,天府广场西站就没有小偷出现。只要乘客还需要他,他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老袁的重担子

  “我不来,小偷就来了”

  这个工作,让老袁很有成就感。

  去年8月北京奥运会期间,老袁所在的青羊区西御河街道西华门社区组织志愿者上街维持秩序,老袁被分在天府广场公交西站。

  奥运会结束后,老袁几天没去,有次路过天府广场西站时,被几个阿姨和大姐拉住问,为什么不来执勤了?原来老袁没去的几天里,阿姨的钱包掉了,大姐的手机遭摸了。突然,袁伯超觉得自己肩上有了一种责任,他从没有这么兴奋过。

  他回到家,戴起那个“治保巡逻”的红袖套,正式做起了义务交通安全员。不光是维持站台秩序、疏导乘客,他还开始帮忙指挥公交车进站,虽然手势不是很标准,但看着公交车按照他的指挥进站,老袁非常有成就感。

  “我不来,小偷就来了。”老袁说,自从他在这里执勤后,除了交通秩序好了不少之外,在他的经常提醒下,大家都很注意自己的随身物品,很少有人在这里丢什么东西。他说贼娃子只要看到他在,基本上就不来了,他是贼娃子的“扫把星”。

  他到底是不是好人?

  对于这样一位大爷,网友和市民褒贬不一。有的力“挺”,“这个大爷人不错,学习了”、“这个大爷幽默感十足”。

  但也有网友拍砖:“宝器,纯粹的宝器”,他经常跑去指挥公交车进站有点危险,动作也不规范,有点“神”,“有点扯”。一位女士表示,大爷站的地方是城市的中心,穿得脏兮兮的,有点损害成都市的形象。一个小伙称,大爷常冒险到快车道上去指挥,大家都担心他被车撞了。

  袁伯超这样的人算不算成都好人?如果算,为什么?不算,那请你推荐一个你看到的好人,或者说出你的“好人”标准。请你参与“成都好人”大讨论,请你举荐你看到的好人。

  什么样的人

  才算你心中的好人

  以前看电影后,总喜欢问一句,“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观影的人常常语塞。什么是好人?是高大全的“全优生”、道德完人,还是在某一方面凸现人性光辉的“特长生”?

  在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感动。这种感动分明在警示我们,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里,我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许许多多的感动汇集成流,推动着成都这座城市精神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袁伯超究竟算不算你心中的“好人”?你认为“好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你身边是否有符合你对“好人”定义的人?从今日起,本报联合成都全搜索、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开辟“寻找成都好人”固定栏目,只要他在成都工作,或者是客居他乡的成都人,你都可以告诉我们,让他不仅感动你,也能感动这座城市。我们不求高大全的道德完人,但求有血有肉,符合大多数民众的价值取向。(成都商报记者 杜玉飞 实习记者 魏晖)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