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需要过那么多“洋节”吗?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真的需要过那么多“洋节”吗?
2009年12月25日 08:32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年一度的洋节“圣诞”又到了,大江南北,神州上下,几乎“满城尽是圣诞树”。进入12月以来,行走在闹市区,入耳的圣诞音乐比我在纽约和巴黎感受到的还要喧嚣和热烈。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引进和学习外来文化固然是好的,也是笔者一直提倡的,但必须在继承自有文化的基础上,以发展自有文化为依归,如果一味地追求外来文化以满足我们的新鲜猎奇心理,实不足取。崇洋轻中,对“洋节”趋之若鹜,对自己的节日则冷淡处之,甚至无知于然与所以然,似乎已经成为时下这个浮躁商业化社会的痼疾。

  由圣诞这个“洋节”在各地商家联动的商业炒作,已经形成热闹无比的强大气场,吸引无数青年人参与其中且乐此不疲。难道只有“洋节”才能刺激消费?试问,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到底有多少人知道今年是耶稣老人家诞辰几多年?难怪有老外惊奇:为什么在无神论的中国,不信教的人竟把纪念耶稣诞辰的节日过得比很多基督教国家还热闹?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形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被当作拉动经济的机会和手段时,节日的文化内涵就越来越被忘记,人们普遍地缺乏文化自觉。事实上,被国人疏远了的又何止于一些节日,别说四书五经中的精华内容,就连立规矩、劝行世的《弟子规》、《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等这些简单的蒙学读本,都很少有人读过,更何况那些经典的历史和文化古籍了。

  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节日也是如此,如果连自己的节日都搞不明白,又怎知如何过别人的节日?正所谓过犹不及,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当然可以体现我们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也体现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公共价值的尊重和遵守;但诸如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完全属于基督教文明的节日,又何必一窝蜂呢?比如装神弄鬼的万圣节,在当下的很多大城市年轻一族中得到追捧,而具有同样意义的中国“鬼节”盂兰节却饱受冷落,仿佛就连鬼也是外国的鬼好!再如只是北美洲独有的感恩节,原本是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初次在马萨诸塞州登陆北美新大陆的102名清教徒殖民地开垦者为庆祝丰收和感谢土著印第安人的,在全球各地除美国和加拿大外鲜有人过,国人为何也来凑这种热闹?

  对于舶来的“洋节”,笔者认为那些真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会和享受自由、民主与博爱、和谐等普世价值的如国际儿童节、国际劳动节、国际妇女节等等,理当举国欢而庆之,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更不应该眼看着日渐消失,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过好自有的传统节日,我们的生活会更丰富多彩且富于内涵。 韩方明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