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假钞”在重庆死灰复燃 商家用假钞坑人(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换假钞”在重庆死灰复燃 商家用假钞坑人(2)
2010年01月12日 12:54 来源:重庆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看看不法商贩如何“躲猫猫”

  一旦得手立马闪人

    为何难以查处?

  警方称,通过打着“平价超市”招牌作为掩护,而不标明真实店名,不法商贩“换假钞”得手后,让受害人报警都难以说清楚,特别是外地人,很难带领警察找到具体是哪家店。

  通常,这些店铺规模不大,营业员却不少,不要以为是老板在解决就业。这些营业员都经过训练,“换假钞”动作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一经得手,还有专门人员跟踪受害人,直到确信受害人未识破。即便受害人识破了立即返回,或带警察找上门,而实施换钞的人一般在得手后便立即溜走,受害人与警察找不到元凶,老板也狡辩:“她根本不是营业员,不晓得哪里来的!”

  菜园坝派出所民警称,一次,他们从电子眼上见一家店铺异常,民警即刻将镜头对准该店,大约15分钟,就看见这伙人在“换假钞”,警察找上门时,受害人还不知情。

  出了问题相互掩护

    为何铺名雷同?

  上周五本报曝光的“平价超市”,换个店名仍照常营业,让不少市民也发出疑问:难道商贩真的可以如此肆无忌惮,随意更换名称,用不同的“马甲”继续行骗?针对质疑,记者专门咨询了菜园坝工商所。

  该所相关负责人解释,经营户在申请营业执照时,只需登记自然人的姓名即可,是否登记店铺名称,全凭自愿。“因此,经营户可自行更换店名,纯属个人行为。” 

  他告诉记者,菜园坝地区有2000多家经营户,很多店铺都叫“平价超市”、“便利超市”、“超市饭店”,从来没有经营户因店名被盗用而跑来投诉,这么多年来都“相安无事”。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大伙儿店名差不多,缺乏个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了问题可以相互打掩护,让被骗市民尤其是外地人找不到地方。”

  生意太差靠此扭亏

    为何顶风作案?

  假钞犯罪一直被执法部门严打,为何近来抬头?昨日,知情人向记者道出原委。

  郑义(化名)是菜园坝车站附近一餐馆老板。他说,近一年多时间,随着龙头寺火车站运行,菜园坝客流量骤减,生意每况愈下。郑以自己经营的餐馆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餐馆每月租金1500元,加上其他,平摊下来每天硬性支出在150元以上。而餐馆在淡季,每天收入只有200元左右,除去必要开支,利润仅50多元。

  “以门面为幌子,在顾客购买商品时以抽芯、换假币等方式牟利。”郑先生称,在菜园坝火车站附近的不少店面,都是靠此方法来“扭亏为盈”。“一个每天只能卖出七八十块钱东西的店面,有时换假钱的利润就可达七八百,要不是靠这些方式‘贴补’,许多店根本就开不下去。”

  愿出常拳使恒力

  杨光志

  我们高兴地看到,警方对菜园坝乱象下如此重拳,有了高调表态、庄严承诺,并开始了拉网式清查。阳光将打在我们脸上,爱心将润泽旅客心田,这是值得称道的。警方雷厉风行,该出手时就出手,以大张旗鼓的声势、暴风骤雨的整治,对行骗者打到他痛,打到他怕,令其闻风丧胆,菜园坝等城市窗口地带必将能在最短时间内还回一个政清民和、秩序井然的局面。

  同时,我们更希望相关部门持之以恒,对菜园坝等车站码头场所经常进行不定期、不规律的检查,彻底遏制这种骗钱行为,希望能从此建立起一个长效管理机制,以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风头一过,死灰复燃。若黑手毒瘤如西西弗斯推不动的那块巨石,永远重复,公众便会永远无望。

  因此,绝不能让歪风邪气有机会冒头,不能让公众的泪与痛,屡屡成为法治文明的建设成本。 本版稿件 记者 杨馨 程洪川 韩毅 杨登权 文 杨帆 图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