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嫌名称负面 欲改名“新一代企业家”(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富二代”嫌名称负面 欲改名“新一代企业家”(3)
2010年02月09日 04:53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进入商业王国

  “富二代”逐渐接班的过程中,两代人的经营理念时常发生冲突

  父辈打拼下的商业王国,庞大而复杂,即使顶着“接班人”的光环,也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初进公司,有时会像无头苍蝇,不知从哪里着手。即使开会时很想发表意见,但刚毕业的他们对很多问题都可能是外行。这让他们觉得沮丧,留学背景和高学历似乎没有用武之地。而从基层做起,却因为有着接班人的光环,而与旁人的沟通总难免带有隔膜。

  Lily的父亲告诉她,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多想想周围的人,多听、多看、少说、多做。摸索了半年多,她和父母达成了协议。现在,公司每天进出账目,她都会看,工作已经渐入佳境。

  2009年,温州江南矿业的郑坚从家族企业的基层开始干起:穿员工制服、学做包装、拿锤子钉板。身边的员工,有的顺从,有的也会故意刁难他。装箱的时候要写装箱单,看似简单,但货的种类有几百种,每种的数量又不一样,每次要写上五六百张。“我就知道这是对我的考验。我们这代人打字多,但这个工作就是要用笔写,一天下来,连捏筷子都没力气了。”

  “富二代”逐渐接班的过程中,两代人在经营理念上的冲突,时常会发生冲突。上一辈的经验和稳健,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是“富二代”亟须的财富。另一方面,有着海外留学背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则不断地带来新的想法和创新的生意模式,也更多地涉足传统制造业以外的金融、房地产等行业。

  一位在鞋业打拼天下的“富一代”希望儿子早一天承担起家族企业的责任,自己到时就可以退休了。不过,对于“80后”企业家接班人群体,他觉得,“大部分还不够敬业,也没有把工作放到第一位。相对我们这代,他们从小一帆风顺,挫折很少,经验都不足,在为人处事上也单纯。”自身的不成熟反映在企业管理中,资历、经验和智慧都不足以服人,因此,在如何用人、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如何贯彻执行力、如何凝聚人心等方面都有欠缺。

  在陈豪眼里,“富二代”接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人”。“父辈打拼多年,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团队。他们也会有意将社会关系引荐给我们。但可能两代人之间还是有代沟,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构建自己的团队。

  “‘富二代’太负面”

  有炫富的,也有积极向上的

  “富二代”最受争议的,莫过于其奢华、张扬的生活方式。

  “现在,‘富二代’这个提法太负面了。其实,有炫富的那一种,也有积极向上的那一种。大部分是积极向上的。其实,大家都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你要给他时间和空间,需要有这样一个机制。再过几年,他们也会有变化的。”陈豪和朋友们正在计划宣传以“新一代企业家”的新提法代替“富二代”这一“负面称谓”。

  去年,浙江、江苏等地都先后对“富二代”进行培训。而广东也有相应建议。“其实这两年各种培训都有,也有各种机构来找我们合作。这样的培训,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引导我们朝向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大家都在摸索,最后还是要从我们自身真正的需要出发。”

  珠三角“富二代”相对低调

  是不是独生子女直接影响企业的接班形式和“富二代”的成长教育环境

  “长三角、珠三角‘富二代’的不同,主要还是体现在文化上。珠三角的相对低调。我们去广东做调研,大家聊起金融危机,能感觉到,他们面对危机时更加沉着。而且,珠三角的企业更加市场化,也更国际化。”

  陈豪说,长三角的“富二代”中,独生子女少,而珠三角相对较多。是不是独生子女,看似无关,实际上却是这个圈子关心的大事,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接班形式和“富二代”的成长教育环境。

  “如果小孩多的话,父母会对孩子们有所分工,然后定向培养,比如有的孩子做财务,有的做市场策划;如果是独生子女,就要求孩子是个全才,而在企业交接班时,倾向于引进外部资源进行管理,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珠三角的,已经参与企业具体管理了,整体诉求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

  这场金融危机,去年一直是他们的焦点话题。“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最大,但是我们没有太悲观,只是更深刻地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

  而在转型方向上,珠三角、长三角的“富二代”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点。陈豪总结,“珠三角是资本输入型,倾向于引进资本,在原有行业上做强做大;长三角则是资本输出型,不仅投资金融,投资房地产,也投资实业。”

  说到这里,陈豪想起了之前会员组织去湖南三一重工和远大空调实地调研的情形。“三一提出的口号是‘振兴民族工业’,远大提的是‘保护生命’。人家的境界更高一层。”

  100多位“富二代”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做生意是很普遍的。“以前大家集中在一个地方、一个行业,聚在一起后眼界打开了。而且,这里产业上下游基本都齐了。即使不是实质性操作,只在信息层面沟通也有很大帮助。都是朋友,原本敏感的行业价格问题就显得不那么敏感了。”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