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负一代”:不折腾对不起青春年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80后“负一代”:不折腾对不起青春年华
2010年03月03日 16:29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亲爱的温总理:您好!我是2008年6月毕业的大学生,正当经济危机来临的前夕,我们毕业了。刚一毕业,就面临着就业的压力。社会的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作为80后的一代,面临着压力和挑战……房价高不可攀、工资收入低微、社会知识欠缺。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但是,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可能要影响好几代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感觉有时候我们就像是积压的商品,等到我们能被推销出去的时候,不知道会是多少年以后。总理您日理万机,两鬓的白发似乎比去年又增添了不少,我不想给您增添多少烦恼,我只是想对您诉说一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烦恼。

  一个网帖引出“负一代”

  2010年,裹挟于时代变迁大潮中的“80后”正式步入“而立之年”,时代变迁带来的苦痛,也正向“80后”涌来。他们没有赶上福利分房,却赶上了房价高涨;他们没有赶上创业潮,却赶上了就业荒。背负着父母的热切期望,背负着沉重的就业压力,背负着高额的住房贷款,“80后”堪称“负一代”。

  三个“80后”向本报讲述了他们的纠结与快乐,困惑与希望。

  “我想要蜗居而不可得”

  年龄:29岁 职业:社区医院医生

  下午5时刚过,脱下穿了一天的白大褂,随意地往椅子上一扔,陈旭活动了活动坐了一天的筋骨,一天的时间,他只接诊了十多个病人——多数还只是来开药的,几乎每一天,他都“在这样的百无聊赖中度过”。

  2005年,在河北某医科大学毕业的陈旭,通过几轮面试,进入了这家位于北京海淀区的社区医院,一时间陈旭成了家人的骄傲,从乡村考入城市里的医科大学,早就超出了家人的预料,如今到北京当了医生,更是一家人炫耀的资本,一家人甚至为此事,在老家办了几桌宴席庆祝。不过让陈旭没想到的是,来北京工作,却让陈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当时承诺的户口、待遇,都没有兑现,来到北京才发现,社区医院医生听起来不错,但混起来实在是很惨。”刚刚进入医院,人事部门便与陈旭打了招呼,表示由于名额问题,陈旭的北京户口要到第二年解决,然而到了2006年,陈旭的身份成了“往届生”,却无法再享受应届生的落户政策,这一拖就是5年,至今陈旭都没有获得北京市户口,眼看着新来的同事都得到了户口,陈旭只能用“无奈”形容自己的心情。

  不过户口解决不了,并不是陈旭遇到的最大问题,每个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让这个刚来北京打拼的小伙子,几乎连租房的钱都交不起。无奈之下,陈旭只好做起了兼职,每天下班,陈旭便来到社区医院下属的卫生服务站,做起了清洁工兼夜间保安,除了能多挣几百块钱外,也暂时不用再租房子住了。

  “那时候打电话回家,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清洁工为了租房,只跟父母说干得很好,学了很多东西之类。”陈旭坦言,在最初的几年,他时常动辞职回家的念头,但是父母对自己的热望,让自己无法面对,“如果我说放弃,他们有多失望我都能想象得到,这是我最大的负担。”

  “人家总是说‘蜗居’,仿佛‘蜗居’多悲惨,可我是想要蜗居而不可得。”2008年,找了女朋友的陈旭不得不搬出卫生服务站,过上了正常的租房生活,能在北京拥有一处自己的“蜗居”,在陈旭看来还十分遥远。

  “我挣钱的唯一目的,仿佛只是在给房东交贷款。”在北京打拼5年的陈旭,至今存款还停留在五位数。与附近常来看病的居民拉家常,陈旭有时也会说起自己的现状,却被不少人认为是在开玩笑。

  “在很多人眼里,医生就是地位高,收入好。”然而在陈旭的眼里,自己只是一只“无壳蜗牛”——这个由台湾和香港传来的词汇,最为恰当地定义了陈旭的状态——无力购房而必须租房,积蓄的速度如蜗牛一般,不过房价的上涨速度,却如脱缰野马。

  而最让陈旭无法接受的是,与他同期毕业的同学们,许多在家乡已混得有模有样,甚至有些已经成了科室的主力,不少人在家乡也已经买房,这让陈旭羡慕不已。然而与家里人讨论起来,却被父母固执地认为“老家的房不算房”。

  “到了现在,我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在北京等待属于我的机会。”春节刚过,房东就上门来收房租。付三押一,交完了房租的陈旭,银行卡又一次几乎归零,“年终奖就这么交待了”。不过陈旭还在努力,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如果医院能够解决他的北京户口,他就能与女朋友一起申请限价房,也许拥有自己的“蜗居”,并不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我找着工作得先还助贷”

  年龄:24岁 职业:程序员

  对于刘翀来说,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2009年6月23日,这一天,赋闲几乎一年的他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只是当上一个“IT民工”,不过处于重重压力之下的他,还是认为这一天是自己的幸运日。

  “简历递了几百份,面试上百回,终于有人要我了。”2008年7月,刘翀大学毕业,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他,成了“一毕业就失业”大军中的一员,然而与其他同学不同,刘翀从一出校门,就是“负债”一族。

  由于家境贫寒,刘翀在大学期间曾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几年下来,为了学费和生活费,共申请了2万块钱,虽然这笔钱没有利息,然而对于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毕业后就该还钱了,却找不到工作,为了这个,我妈哭了好几回。”2007年底,刘翀与同学们就开始寻找工作,然而往往是失望而归,由于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再加上刘翀的大学本就没有优势,刘翀几乎连面试机会都找不到。为了在北京找工作,刘翀只好蹭在留校读研的同学宿舍。

  “没有工作,却处处要花钱,那滋味真难受。”面试要穿正装,刘翀只好去批发市场买便宜货;每天吃饭,刘翀就在学校办张临时饭卡。然而时间一长,刘翀就开始听到各种冷言冷语,有些同学开始对刘翀蹭在学校表示厌烦,甚至他可能会逃避还款的传闻,也传到刘翀的耳中。

  “欠着钱,别人看我的眼光都是异样的,好像你时时刻刻都可能跑了一样。”学生毕业后拖欠助学贷款甚至逃跑的消息,经常见于报端,这也让刘翀倍感压力;手机过于破旧想换一个,刘翀都考虑了半天,“就怕人家指指点点,说什么欠着钱还买手机之类。”考虑再三,刘翀最后买了一个当时最便宜的手机。

  在四处找寻近一年后,2009年6月23日,刘翀终于接到了一家IT公司的录用通知,今年1月,刘翀还收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年终奖——5000元,没有给家里买年货,连同工资攒下的钱,刘翀凑了1万块,准备先还上一半助学贷款:“等到明年这个时候,估计我就可以还上所有的钱了。”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