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论文13年遭25人抄袭 回应称评职称“逼”的(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医生论文13年遭25人抄袭 回应称评职称“逼”的(2)
2010年03月25日 10:27 来源:浙江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记者调查]   “上榜”论文确有诸多相似

  “中大学子”在博客中加了一个链接,上传了用于辅证的“全部资料”。

  记者打开后发现,“资料”基本囊括了上面提及的论文“正本”。这些不同时间、刊登在不同刊物上的论文,从行文格式到研究方法、内容,竟有诸多类似之处。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文中语言表述也频现“克隆”。

  比如,王梅等人论文是以“随着国内外人工流产数目的逐渐增加,人们也逐渐关心手术的远期及近期并发症”开头,而“宋文”开篇则是“随着国内外人工流产数目的逐渐增加,人们也逐渐关心手术的远期及近期并发症”。

  又如,江苏南通市狼山医院张凤琴发表在《交通医学》2003年第17卷第2期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85例分析》一文,在谈及“子宫腔粘连的原因”时,除了少一句“本组宫颈管口连粘138例占74.59%”这样的数字分析,其他文字表述和7年前刊登的“185例分析”竟完全一样。

  “中大学子”还指出了他发现的“有趣”现象:某些改动很有意思。

  比如,在“185例分析”中,有一句“其中1例治疗一年后妊娠”,而后很多论文中,也出现了类似表述。吕继华写的是“其中1例治疗一年后妊娠,足月顺产一男婴”;谢芳文写的是“其中1例治疗一a后妊娠,足月顺产一男婴”;宋玉萍写的是“其中1例治疗后一年妊娠”……

  “在几十例,上百例的病例中,就这么巧,都刚好有一例,经治疗一年后人妊娠了,而不是半年、8个月,或者10个月?”“中大学子”反问。

  [原作者说]   我连檀德馨都不认识

  “中大学子”提出的疑惑,论文原作者之一潘芝芬,又是如何看待呢?

  潘芝芬是宁波人,上世纪70年代从宁波卫校毕业后,因丈夫在平阳矾矿(现为苍南县矾山镇)工作,她随后调进了当地矾矿医院,大概两年前退休。现在平阳长庚医院坐诊。

  昨天下午,潘芝芬告诉记者,“185例分析”这篇文章,是她1998年破格提拔为“副主任医师”之前,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上的,“当时又没电脑什么的,都是手写出来的稿子。里面的内容,大多是根据基层临床经验,综合分析出来的。”

  “就连那个檀德馨我也不认识。”潘芝芬说:“当时杂志社问我能不能挂一个名字,我同意了。”

  至于后来这篇论文的“传播”情况,潘芝芬说自己没关注。

  昨天,潘芝芬接到了几个电话,有医院领导打过来的,也有记者打来的。“领导说我出名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后来,潘芝芬才弄清楚,是她10多年前发表的论文,可能被人连环抄袭了,且在网上炒得很热,“至少没有任何人联系过我,说起引用论文之类的事。”

  潘芝芬最后叹息,当下学术界,很多“习惯”确实不好,“有些年轻人,不下基层不实践不动脑子,只靠电脑写论文。”

  而究其原因,潘芝芬估计,很多人还是被职称逼出来的。“评职称就要论文,同事之间要比分数,自己来不及写,只能抄别人的。”

  另外,另一名原作者檀德馨目前也已经退休,记者暂时无法和她取得联系,以证实潘所说的话。

  相对于原作者的“宽容”,不少“被上榜”的作者,表现却很多样。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他们当中有人认为这是炒作,有人自称没有“参考”过。不过,也有人承认抄袭了别人的论文,并表示很后悔。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还说,“中大学子”是两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中一位来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中大学子”也在博文最后,称自己是“医学院的学生”。

  文章最后一段“后话”,让人看了挺沉重的。“中大学子”说,在电话调查后,“甚至还接到了恐吓电话”。

  而他下定决心,把文章公诸于世,“希望能有一个洁净的学术天空”。(解亮)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