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个月内两名民警猝死 警力不足成过劳主因(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北京一个月内两名民警猝死 警力不足成过劳主因(2)
2010年04月07日 04:52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 基层调查

  非警务工作牵扯基层民警精力

  基层民警称,工作连轴转、大量非警务是主要压力

  本报讯 近日,记者就民警健康状况在多个派出所调查。基层民警们表示,工作连轴转超负荷,大量非警务工作牵扯精力,是基层民警的两大压力。其中,大量非警务工作是导致工作繁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连轴工作48小时很正常

  谈到压力,民警们称,长期超负荷工作是最主要的。

  “连轴干48小时太正常了。”民警们普遍反映。派出所民警除正常上班外,每位民警还要轮流值班24小时,从早晨8点半工作到次日早晨8点半。但按“谁的案子谁负责到底的原则”,民警手里的案子未解决完,即使本该下班或轮休,仍要继续工作。

  民警们称,出警如果不能在报警地解决问题,当事双方会被带回派出所进一步解决。询问、讯问、传唤、网络填报等程序,简单的纠纷案件,民警需要填上几十页手续。

  “抓人常在夜里十一二点,按照8小时完成所有程序的原则,这一宿甭睡觉了。”民警们说,若晚上9点办理了拘留手续,要在第二天早上9点前把人带到看守所。

  多名社区民警称,按规定社区民警是要下片儿,“哪个社区民警没在跑外勤?人手根本不够用。”

  每天超半工作为非警务

  “买东西贵了,都报警解决。”非警务工作牵扯精力,是基层民警抱怨最多的。

  多个派出所的民警称,每天一半以上是非警务工作,这些报警不在公安部门管理职责内。家庭纠纷、劳资纠纷、邻里矛盾等,这些并不属于110职务范畴的求助,却让他们整天疲于奔命。

  记者在派出所采访,赶上一名男子报警,有人将车停在自己车前,挡住了路。“这明显就是122的事儿。”民警抱怨着出发,因为按规定接警必须出现场。“如果拒绝或不出警,对方就认为派出所在踢皮球,有的天天打督察电话举报,甚至干脆堵在(派出所)门口。”

  这种情况在各个派出所都存在。多个派出所负责人表示,由于维稳的压力,公安部门承担了大量与群众切身利益休戚相关但又不属于公安业务范围内的非警务工作,造成大量的基层一线民警长期处于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人海战术”和疲劳用警普遍存在。大量非警务事件处理,也使得有限的警力更加紧张,对于公安防控和打击犯罪的本职工作也形成了干扰。

  “对110的宣传太好了。”多名基层民警坦言,这是造成非警务报警多的原因之一,很多老百姓遇到了困难首先想到110,“实际上,处理非警务工作,民警也要通知和移交相应管理部门解决。”

  - 专家建议

  针对北京民警健康状况及管理,3名专家从机制建设、社会管理、心理调节方面提出建议。

  健康管理不应回避工作

  “公安民警健康管理机制建设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詹伟认为,从北京现状看,首都公安民警责任重大,加之政治任务较多,休假等规定由于警力严重不足等问题,难以完全执行。目前普遍存在民警健康管理工作处于“与公安业务工作相回避”的状态,每当有重大任务时,健康管理工作只能让位于公安工作任务。只有等工作任务完成以后才能有时间开展健康管理工作,缺乏持续性,从而影响效果。

  完善社区服务剥离非警务

  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认为,“有事找民警”,一方面是对警察的认同和信赖。另一方面也凸显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民警累死的悲剧,不仅是公安管理部门的责任,政府和其他部门都有一份责任。

  他建议,政府应推进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组织机构建设。其中社区服务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很多事情都可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全社会形成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体系,警察功能才能得到彻底释放,有效避免类似悲剧。

  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

  公安部公安民警心理专项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张振声认为,目前社会舆论有一种倾向,认为警察的压力非常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调查只有30%左右的警察需要减压。

  民警猝死比例略高于其他职业,但不能将个案误解为普遍化。民警承载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体制存在问题,各种考核指标比较多,各级各部门布置的任务,最后都压到一线民警身上。还包括社会环境变迁,使得民警对执法环境的变化认识不足。

  他认为,民警心理压力过大与警察职业核心价值观念缺失有关。长期宣传的警察职业“高尚崇高”,但实际工作却繁琐细微,个别民警心态不平衡,不是自发自愿地工作,压力自然就大。

  他建议持续开展警察职业核心价值观教育。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