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抗震转业干部群像:脱下军装,我还是一个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二炮抗震转业干部群像:脱下军装,我还是一个兵
2010年04月30日 19: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青海玉树4月30日电 题:二炮抗震救灾转业干部群像:脱下军装,我还是一个兵

  作者 陈寿富 韦存韧

  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二炮兵一些转业干部又穿上军装,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说:脱下军装,我还是一个兵。

  肖华威在脱掉军装前,是第二炮兵某旅政治部主任,更是一名有着20年高原兵龄的“老高原”。

  4月14日,脱下军装仅两天的肖华威又穿上了军装。地震当天,他匆匆从西宁家中包车赶回部队。递交请战书时,他感觉血液在体内不断激荡,两天来一直被藏族妻子讪笑丢了“魂”的他,一下子找到了魂。

  到达地震当天,他毅然请缨带领一支40余人的搜救小分队开进重灾区——上拉秀乡。由于这里距结古镇70公里,处于震中地带,损失非常惨重,许多重伤员都没有及时送医治疗。

  肖华威立即带领大家冲入废墟搜救,哪里危险他就在哪里,38岁的他总是冲在战士的前面。“不放过一处废墟”,他始终默念着。突然,他发现在一处倒塌的房屋前,一位老大娘靠着坍塌的半截土墙痛苦地呻吟着,老人的孙女流着泪在一旁手足无措。肖华威跑过去一看,只见老人的腿被砸伤了,浮肿部位已经发黑了,小女孩看到救星一样拉住肖华威:“金珠玛米,救救奶奶”,“别怕,叔叔来了”。肖华威和卫生员迅速将老大娘抬上担架。

  1个、2个、3个……8名重伤群众被抬上救护车。直到搜救完毕,肖华威才揉着酸痛的腰坐下休息。短短几天,他带领官兵搜救垮塌房屋1000余间,抢救转运伤病员80多人,帮助200多户受灾群众抢挖出价值数百万元的财产。

  在格萨尔广场,二炮部队第一个搭建起“帐篷村”。肖华威受命担任村“治保主任”。肖华威妻子全家都是藏族,与其长期共同生活相处使他成了一名“藏族通”。在帐篷村维护稳定工作中,他凭借对藏族群众风俗习惯的了解,教育官兵遵守群众纪律,尊重民族宗教习俗;为300多名受伤群众进行心理疏导,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菩萨兵”。

  有一天,肖华威正带领4名战士在雪夜中巡查。突然,一阵阵微弱的求救声从一顶帐篷传出。他连忙带领战士跑过去,一揭开帐篷,一股浓重的煤烟味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只见1名藏族青年倒在地上低声呼救,还有2个已处于昏迷状态。“赶快送医院”,肖华威背起一名藏族青年快步跑向第二炮兵抗震救灾医院。直到3名藏族青年脱离生命危险,肖华威又走上帐篷村的巡逻路。连日来,他带队昼夜巡逻,制止民众纠纷百余起,配合医治受灾藏民十余人。

  从1976年当兵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之后,沈继龙在高原一干就是24年。今年3月,他被组织安排转业,离开部队前,他在兰州军区总医院体检时查出甲状腺肿大,医生要求他留院复查。

  玉树地震发生的第2天,闻听部队要到玉树县结古镇救灾,沈继龙在医院呆不住了。顾不上医生“不要再上高原”的劝阻,他回到部队请缨参战,回到家里简单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就匆匆踏上远在千里之外的抗震救灾之路。

  到达灾区后,沈继龙被任命为“搜救队长”。他带领400名突击队员,马不停蹄地奔波在搜救一线。当代村、红卫村等4个作业面,纵深70多公里,海拔近4000米,他带队展开了拉网式搜寻,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处、不漏一门、不漏一家、不漏一险情”。

  当代村是纳古镇重灾村。在一户藏民家,他发现一名7个月大的男婴口吐白沫,脸色煞白,昏迷不醒。而男婴父亲出去找医生还没回来,母亲在帐篷里急得嗷嗷大哭。“大嫂,不要哭,抢救小孩的生命要紧。”沈继龙一边安慰着婴儿母亲,一边紧急带车护送小孩到医院救治,连续辗转了3个医疗点,小孩终于转危为安。

  26岁的藏女索南巴措,在地震中被砸成瘫痪,家中只有父亲相依为命。沈继龙在搜救中了解到相关情况,昼夜行程百余公里把她转送到医院救治。在红卫村一处废墟中,他发现一位藏族大婶双腿肿得如小木桶,连站立走路都不能。仔细一询问,原来是伤口受感染。沈继龙连忙找来卫生员,在废墟上给她输起消炎点滴。连续五天五夜消炎输液,藏族大婶的双腿终于能站立了。

  连续高强度的大搜救,使沈继龙出现了严重的体力透支现象。随行的医务人员叫官兵送他回营地休息,而他却说:“我的战场在灾区,我回去了就是临阵脱逃,就是一个逃兵!”

  在排查遇难群众时,结古镇当代村的工作人员统计出该村遇难群众为22人,结果他却排查出有45名群众不幸遇难,为当地政府统计伤亡人数,评估灾情提供了准确数据,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

  短短几天时间,沈继龙带领突击队员搜救受灾群众1180户,救治伤病员100多人,抢救重伤群众5人,帮助800多户受灾群众挖掘出价值数百万元的财产。(完)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