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秭归人的屈原情结完整地贯穿了2000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三峡秭归人的屈原情结完整地贯穿了2000年
2010年06月17日 17: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宜昌6月17日电(记者刘良伟 郭晓莹)今日的秭归并没有随“端午”翻过而恢复平静,刚刚落成开放的屈原祠内依然人头攒动,香火旺盛;悬于各家各户门前的艾蒿依然香气扑鼻,整座城市弥漫着艾蒿的香味……

  对于秭归这座城市,屈原情结完整地贯穿了2000年,代代相传,成为秭归人血脉中化不开的一部分,端午只是他们这种情结爆发的一个开始。

  秭归县委书记罗平烺介绍说,在秭归,“屈原文化”以其亲切自然的形式鲜活于民间。每年的端午节,秭归人都会划龙舟呼唤屈子魂归,老百姓家家户户挂艾蒿、吃粽子、喝雄黄酒,以寄托对屈原的深情怀念;屈原诞生地乐平里,有读 书洞、照面井等众多屈原传说的遗迹。这里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文风极盛,在清朝中期,这里便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农民诗社——“骚坛诗社”,并历经几百年不衰,这种发自民间的纪念形式与文化习俗已成为屈原故里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可以说,屈原文化已深深地融入秭归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彰显出迷人的魅力。

  秭归县城所在地旧称“茅坪”,原为秭归县的一个小镇。因三峡工程建设,秭归老县城归州全部被淹,秭归县城整体搬迁至茅坪镇。从归州古城到茅坪,秭归县城向东迁移了37公里。与秭归人一起“移民”的,还有秭归人割舍不下的屈原情怀。在这里,无处不显示着家乡人对屈原的眷念:以屈原名字命名的屈原镇,以其作品《天问》命名的天问路,以及屈原酒店、屈原酒厂等等。而在全县中小学校乃至党政系统,乡土教材必修 “屈原文化”;除此之外,当地还专门聘请老师深入到社区、村落,讲授屈原的生平、作品……

  事实上,新的时代背景下,秭归屈原文化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日渐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2009年,台湾参访团一行百余人在秭归凤凰山下举行祭祀屈原的活动,今年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则吸引了台湾政要和文人代表一行80余人赴秭归祭祀屈原。罗平烺说,加强两岸交流与沟通,文化是最坚固的桥梁,屈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精髓,在两岸文化交流上正扮演着重要角色。(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庄百万】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