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北京“牛街”的“牛”事 科技处处显神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通讯:北京“牛街”的“牛”事 科技处处显神奇
2010年06月20日 00: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牛街礼拜寺。 中新社发 杜燕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电 题:北京“牛街”的“牛”事儿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客人刚踏进牛街东里小区7号楼回族老人白桦藩的家门,一张进门的彩照就被“手眼通”家庭安防系统自动拍下,发到在工作单位的老人儿子手机上。“这可是我们‘牛’街的‘牛’事儿。”老人笑呵呵地说。

  牛街,北京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着回、汉、满、蒙古、朝鲜、维吾尔等23个民族5万4千多居民。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之邀走访这条千年古街,发现新鲜事儿不少。

  “牛”事儿之一,科技让身边处处是“神奇”。

  小区科技体验中心,由北京科协科普专项经费资助,里面有好玩的科学技术,如:没有皮的鼓也能敲响、晃动的琴弦上能看到声音的纹路、能声控和远程控制的智能家居系统……,免费对居民开放。“别说孩子了,老人都很喜欢来这里。”牛街新闻发言人海峰说。

  除了上面提到有拍照、防盗功能,还能及时发现老年人突发情况的“手眼通”家庭安防系统,逐步开始方便老百姓生活的“民生科技”还有:防止自行车被盗的车辆管理系统、降低治安事件的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牛街人•牛街卡,让80岁以上的老人持卡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家政、医疗、代换煤气、理发等一系列上门服务等等。

  “我们希望这些科技的引用,提升居民的安全感,通过安全感的提升,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牛街街道工委书记王都伟说。

  “牛”事儿之二,从生命起点到终点的“全程服务”。

  “婴儿出生,牛街有回民医院;成长,有回民幼儿园、回民小学、回民中学;生活,有牛街清真超市;信仰,有牛街礼拜寺;养老,有民族敬老院、居家养老关爱中心;无常(去世)了,有回民殡葬所。” 春风小区6号楼的回族群众马世杰说,“我们穆斯林生活在牛街真是太‘牛’了,从出生到去世,政府都管了。”

  十年前的牛街,还远不像马世杰说的这样。进入新千年,牛街“牛”事儿不断:2003年,牛街从7、8米宽的狭窄街道,变成40米宽的大街;2004年两期危房改造竣工,90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同年,牛街邮局投入运营;2007年5月牛街民族敬老院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宣武区委、区政府再投900余万元改造回民殡葬管理处……

  清真超市、清真餐馆、清真茶庄等老字号民族商业网点遍布街道两侧,用居民的话讲“我们牛街真‘牛’起来了。”

  “牛”事儿之三,心态“牛”才是真的“牛”。

  据统计,牛街5万多居民中,回族占总人口数的23%,所辖10个社区中,6个民族社区回族较为集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60%。

  “几十年来,牛街没有出现一起因民族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问题而引发的民族纠纷”,街道工作人员说。这也源于居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的良好心态。

  所以,如今的牛街和住在这里的人们,就像街里那座有一千余年历史的伊斯兰教清真寺,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次大规模修缮,自内而外散发着朝气,从日出到日落都对外开放……(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巫峰】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