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一家三代种桑养蚕近半世纪 带领全村走上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6日 17: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解说】步入广东省英德市石牯塘镇三联村,沿途可见青翠的桑树田连绵成片,远远望去就像青绿的海洋。三联村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全村8000多亩的土地上种植的全部都是桑树。而在1982年以前,三联村和石牯塘镇甚至没有一棵桑树。这一切要从村支书李世明一家说起。

  【解说】李世明的父亲李奕秋今年88岁,年轻的时候,他曾是三联村的“赤脚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他发现种桑养蚕比种植水稻的效益要好很多,于是开始了他的尝试。

  【同期】广东省英德市石牯塘镇三联村党总支部书记 李世明 刚刚改革开放初期,我父亲开始试种,其实很多人不敢尝试的。一开始我们种了4亩多,第二年我们扩种了10亩多一点,到了第三年我们扩种到22亩半。

  【解说】凭借辛勤的劳作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李奕秋一家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李世明打趣道,当时家里买了全村第一台大彩电,父亲就把电视机搬到户外让全村人一起看。

  【同期】广东省英德市石牯塘镇三联村党总支部书记 李世明 买了一台彩电回来,一村人都来看。(村民们看到)确实能赚钱,确实能致富。就这样多了很多人跟着种了。肯定免费(教授种桑养蚕),都是自家人,他们赚到钱也好,大家一起有钱。

  【解说】怀着与村民共同致富的愿景,李奕秋免费为大家提供桑苗,教授大家种桑和养蚕的技术,还为大家解决了蚕茧的销售问题。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也渐渐好了起来。

  【解说】但是,供过于求蚕茧蚕丝的价格下滑,近距离多点养蚕苗容易互相感染,蚕苗死亡率较高等问题随之而来。跟随父亲养蚕多年,李世明看出了这些问题,于是带头成立了英德市光明蚕桑专业合作社 (幼蚕养殖基地) ,引入技术支持,专门为村里培育优质的蚕苗,使蚕苗成活率得到很大提升。

  【同期】广东省英德市石牯塘镇三联村党总支部书记 李世明 基本上大蚕跟小蚕要隔离一下(分开养)比较好。有经验的就养得比较好,没有经验的失败的很多,造成不稳定。我后来就想到自己搞一个供育蚕苗,培育好了就分给下面的农户养,存活率就高了很多。

  【解说】村民们在李世明和李奕秋的带领下熬过了最艰难的价格波动期,三联村的种桑养蚕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到 2012年,三联村的种桑规模达到5000亩,带动农户已近800 户。在三联村耕耘四十载,让李世明感到欣慰的是,现在自己的儿女也回到家乡,希望将家里种桑养蚕的技术传承下来。

  【同期】广东省英德市石牯塘镇三联村党总支部书记 李世明 立足本地建设家乡,就是这样。因为在家里会带动周边发展很多。一转眼就40年了,他们一代代人也想把这个产业做大。

  【解说】李世明的儿子李炜星在2014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立了广东省首家生产桑叶菜的企业。李炜星告诉记者,桑叶菜只采摘嫩芽,不影响成年蚕虫吃的桑叶。李世明与李炜星两父子到桑树田指导农户采摘桑叶芽,给农户支付采摘工钱并且收购其桑叶芽原材料。如今桑叶不仅能用于养蚕,还能用来做菜,农户的每亩桑树田能增加收入超千元。

  【同期】李世明儿子 李炜星 焯水以后再把它冷却,抽成真空这样保存,做成半成品这样。做这个我们需要很多工人,采摘、在车间里面上班加工的,那些工人都需要很多,还有田间管理的工作人员也很多。在这里工作的话,其实又能照顾到家里,我们很多工人都是街道上、镇上的。

  【解说】李炜星的妹妹李雪艳则是放弃了广州和深圳的高薪工作,返乡创业,通过电商、直播等更加年轻新颖的方式,立志把家乡美好的绿色产品、乡村特色等,传递到全国各地。

  【同期】李世明女儿 李雪艳 这个担子也是到了我们第三代去传承了。我的爷爷跟爸爸都是我的榜样,他们这种精神也是成为了我决心回来,帮助家乡一起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以蚕桑产业作为切入点,把这个产业做好之后,我们有更大的实力去将英德的农业资源发挥得更好。

  【解说】种桑养蚕曾经是李家两代人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李家兄妹通过对桑树产业链的延伸,让家乡的桑树登上更大的舞台。据了解,经历了 40 年的深耕,三联村桑树种植已超过 8000 亩,石牯塘镇全镇桑树面积超过 1.3 万亩,总产值超 6000 万元,成了乡村振兴富民兴村的好产业。 (记者 何俊杰 许青青 广东英德报道)

责任编辑:【李季】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