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员讲述海地艰苦救援
      在圆满完成海地地震灾区救援任务后,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7日返回北京。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领队宋建新,中国国际救援队队长刘向阳,武警总医院赴海地国际救援医疗队女队员张雪梅29日做客中新网,介绍此次参与海地地震救援的情况。
 
文字直播
  • 主持人:2010-1-28 17:19
    在圆满完成海地地震灾区救援任务后,中国国际救援队于1月27日返回北京。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领队、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应急办副主任宋建新,中国国际救援队队长刘向阳,武警总医院赴海地国际救援医疗队女队员张雪梅,29日将做客中新网,介绍此次参与海地地震救援的情况。请各位网友在留言区内留言。
  • 主持人:2010-1-29 15:14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中国新闻网视频访谈,当地时间1月12号,海地发生了7级强烈地震。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赶赴海地灾区实施救援。1月27号,经过两周的昼夜奋战,圆满完成救援任务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回到祖国。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其背后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此次是怎样参与海地救援的?带着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了三位嘉宾,他们是中国国际救援副总领队,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应急办副主任宋建新,欢迎你宋领队。
  • 宋建新:2010-1-29 15:15
    网友朋友大家好。
  • 主持人:2010-1-29 15:16
    中国国际救援队队长、北京军区某工兵团总工程师刘向阳。刘队长你好,欢迎您来到演播室。
  • 刘向阳:2010-1-29 15:18
    各位网友大家好。
  • 主持人:2010-1-29 15:18
    武警总医院赴海地国际救援医疗队女队员张雪梅。雪梅你好,欢迎你来到演播室。
  • 张雪梅:2010-1-29 15:19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 主持人:2010-1-29 15:19
    今天还跟各位网友特别说明的是,本来救援队副总队长,医疗分队队长,首席医疗官侯队长因为有公务不能前来,在此通过我向各位网友表示歉意。
  • 主持人:2010-1-29 15:20
    再次欢迎三位嘉宾来到演播室,非常由衷向你们说一句三位辛苦了。为期两周任务一定非常非常辛苦,非常非常劳累,几位眼睛里还有红血丝,第一个问题问宋领队,可以所从海地大地震发生到咱们救援队到达灾区,时间一共用了33个小时,不知道我们33个小时之内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做到这么快速的反应?
  • 宋建新:2010-1-29 15:21
    平时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应急运行机制,这个一个是首先得益于我们军队他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殊性在它随时准备应付战争和应付突发事件,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国家加强了应急建设,那么我们军队按照胡主席和军委的要求,也建立了应急指挥机制,特别强调要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具体来讲,我们平时完善了各项应急预案,包括执行各方面的应急任务,抢险救灾,其他的一些重大突发情况。预案都比较清楚,也比较明了,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平时考虑到可能要执行这些任务,与地方相关部门都建立了一个运行机制,你比如说地震这个情况,我们总参跟中国地震局平时建立一个联系会议制度,那么在联系会议制度里边我们每年要定期开会,要交流情况,这是一。另外我们能第一时间获取地震局有些信息,比如什么地方地震了,第一时间信息发到我们每人,主管这方面人员手机上,我们第一时间知道这些信息,掌握这些情况,我们可以迅速按照我们原来这些预案进行部署,打个比方说,这次海地发生了7.3级地震,那么我们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之后,我们同步进行准备,一旦国务院做出派出救援队决定之后,我们行动方案早已经形成了。
  • 主持人:2010-1-29 15:22
    正是因为我们平时有良好的合作机制,良好训练的机制,所以在这次才能够在这么一个短的时间内到达海地。可以说,我们国内民众比较广泛地知道中国国际救援队也是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可以说在前不久,我们救援队也是接受联合国综合能力的评估,成为了国际上第12支,亚洲第2支的重型救援队,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救援队什么情况,人员组成什么样的?
  • 宋建新:2010-1-29 15:23
    其实我们救援队已经很早了,有九年的历史,2001年4月,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他主持倡议成立这个救援队,后来经过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国内称它为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如果到国际执行任务,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我们这个救援队有一个我们中国的特色,我们救援队他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我们中国地震局的地震专家,主要是地方一些人员,地震方面的监测预报结构专家,包括灾害评估,他是按照这个要求他建立的,他们一个组成人员。第二部分就是主要部分,就是我们工兵团,我们解放军的工兵团,对平时工程兵部队的专业,修路,架桥,搞这些爆破,破拆等等,与地震救援业务有很密切的联系,以他为主组成的工程兵。第三部分就是医疗分队,就是我们武警总医院,因为地震灾害救援,我们理念就是救助人的生命,一旦我们搜救出人以后,要迅速地进行医疗救护,这样才能确保救出人能很快恢复健康,主要是这三部分。那么01年开始,温家宝副总理专门参加我们救援队的成立大会,授了锦旗,当时我们救援队编制是220人,去年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要求,我们队伍扩建到450人。
  • 主持人:2010-1-29 15:24
    我们救援队主要三部分组成,有地震专家,还有工兵团,有医疗战线的专家,这样三个不同的工种组合,他们之间怎么协调进行工作呢?
  • 宋建新:2010-1-29 15:25
    我们这三个部分专家组成,这三部分人员组成,都有各自的侧重,他是按照我们救援,地震救援抢救生命全过程来分配任务。平时我们救援队因为按照我们国家的体制,我们建队要求,要平战结合,一专多能,这个要求,就是没有地震的时候,那么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完成各自的工作,一旦有情况了,迅速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为了提高他救援的能力和紧急情况下出动能力,我们每年多次进行训练,有的时候是在各自单位进行训练,完了之后进行一定时间的综合训练,我们拉到一块儿进行互相的磨合,主要是练指挥,练各个部门的协同,所以说多年来,我们救援队之所以能够出队迅速,在一块儿很快完成救援任务,彼此之间配合还是比较好,互相都彼此了解。
  • 主持人:2010-1-29 15:26
    可以说也是有分工有配合,有平时基础的训练。可能很多网友对于我们刚刚接受联合国综合能力评价这方面情况不太了解,您简单介绍一下。
  • 宋建新:2010-1-29 15:27
    这个是联合国人道主义救援事务办公室主办的,我们去年11月份经过测评,是亚洲第2支队伍,在国际上是第12支队伍,按照联合国标准测评,有严格要求的,他是必须要你救援队要达到有一些主要的装备,能力要达到什么水平,特别是他要测试你的救援队整体执行任务全过程能力,比如我们去年在我们国家,联合国的各方面专家有八位,另外邀请了二十多位其他国家这个方面的一些专家,一共近三十位专家来到我们国内来测评我们国际救援队。而且是按照36个小时,从开始,从接受信息开始,一直到救援活动结束,撤离这个真区,按照全过程演练,三十几位专家按照不同的这些专业,来对每项活动进行打分评判,这个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测评。
  • 主持人:2010-1-29 15:28
    可以说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也是经受得起这种考验的这样一支队伍,我想问刘队长,这次赴海地也是咱们救援队自组建以来飞行路程最远的一次这样一个救援,不知道您在具体实施救援当中遇到哪些困难没有,在之前也是参加过各种不同的救援活动,您觉得这次去海地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吗?
  • 刘向阳:2010-1-29 15:28
    这个不同从我感觉来讲,作为一线指挥员来讲很多不同,这次出队我们感觉一个是距离最远,一万五千多公里到达海地,距离最远导致我们队员在行程中带来很多疲劳这是一个。再就是任务最重,这次任务可以说是我们长途机动进行搜救,这个任务可以说也是比较繁重的。再一个就是治安环境最差,这也是历次执行任务中,特别在国际任务中是最差的一次治安环境,我们队员每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都要身穿防弹背心和头盔,这种强度下的作业,穿着防弹背心和头盔,对我们队员的作业来讲可以说是又增加了一定的负担,这个负担来讲,因为我们在作业中像绣花工非常谨慎,非常小心,增加这种负重,这种负重带来好多影响,这一块是环境比较复杂,这个复杂是天气比较炎热,通常在40度左右,特别中午达到40度左右,整个和其他每次救援这几点是不同的,这次我们完成任务还是不错的。
  • 主持人:2010-1-29 15:30
    我们去海地主要针对哪些区域进行这样的救援工作?
  • 刘向阳:2010-1-29 15:30
    到了海地,因为我们是国际救援队,根据救援理念,首先到灾区最重的地方,就是到受灾点最重的地方,到达这个国家以后,首先了解这个国家什么地方是重灾区,找到震中,首先选择作业点,这个作业点就是哪个地方受灾最重,通常我们选择学校,工厂,还有一些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地方搜救。这些地方如果受灾不是很重的情况,我们选择最重的地方,这次到海地以后,我们经过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与当地中国防暴警察,还有当地一些侨民了解情况以后,得知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几个政府部门,特别联海团大楼倒塌比较严重,他是管当地的治安当地的一些社会整个,维护社会的稳定,所以他这个重要性我们作为救援队来讲应该判断出来,所以我们第一点选择这个点,把这些人员救出来以后才能够及时组织这些维和部队维护社会的稳定,因为本来是一个不稳定的国家,所以我们首先选择这个作业点,我们救援队当地时间是夜间两点半左右到达太子港,然后第一时间我们派出一个12人的小分队直接去作业点,到现场以后我们进行展开下一步行动。
  • 主持人:2010-1-29 15:31
    之前有媒体报道说,我们救援队可能是一到海地的时候,就连续工作,有的时候甚至达到12个小时连续工作,我们不知道我们救援队到海地执行任务这两周之内,基本上每天工作时间究竟多长呢?
  • 刘向阳:2010-1-29 15:32
    这个12小时是不准确的,我们连续工作是60个小时,从坐飞机那一刻开始,到下飞机,这段时间大家稍微休息一下,因为飞机上大家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但是下飞机那一刻,我们就是60个小时没有休息,到了现场以后展开了作业,所以连续作战夜以继日的作业,可以说是60个小时。
  • 主持人:2010-1-29 15:35
    这次海地地震夺取了我们八位中国维和人员的生命,从地震发生到你们找到我们中国八位维和人员的遗体,花了很长的时间,能不能把经过详细讲一讲。
  • 刘向阳:2010-1-29 15:35
    刚才我说60个小时,就是找到我们八位维和英烈的遗体过程,到了现场以后,我们12个小分队到了现场以后,首先要进行搜集信息,搜集信息对我们救援队来讲非常重要,他要知道这栋楼原来什么样的,现在倒塌以后是什么情况,倒塌之前是什么情况,然后还要搜集这栋楼哪些人分配在什么位置,把相关信息马上搜集到,搜集到以后要知道这栋楼的结构。首先结构的判断,因为我们有评估专家,还有队员,包括我们指挥员和队员一些经验,知道这层楼有哪些地方人多,我们选择哪些地方进行施救。当时到了现场以后,搜集相关信息以后,找到平面图,这个平面图是防爆队员,也是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他提供的,主要用于平时警戒防卫平面图,我们利用这个平面图确定我们施救的位置,这个位置选择对我们下一步施救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把这个压力阀找到,所以这个到现场以后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用一个小时时间进行勘探,到了现场以后,还要找到好多目击者,知道这个楼在震中,在地震过程中它是怎么倒塌的,倒塌在什么方向。我们把这些相关情况搜集起来以后进行综合判断,制订我们施救方案,我们选择403会议室,因为当时现场情况经过当地目击者一说以后,还有防暴队员他给我们提供信息,外边警戒知道这个楼倒塌的过程,只有里面四点半下班,有些部分工作人员已经从里面走出来了,大概二百人左右的人员在里面办公,还有70人到100人没有出来,特别会议室正在开会,所以我们选择会议室,锁定403。
  • 主持人:2010-1-29 15:36
    这是救援重点。
  • 刘向阳:2010-1-29 15:36
    首先找人多的地方,找生存环境,能够幸存的地方,所以403这个位置我们找到了,从那以后我们定位这个点,选择这个点是非常艰难的,也是非常难以下决心的,经过反复论证,反复考虑,下决心403是我们定位点。
  • 主持人:2010-1-29 15:37
    之前看相关资料报导说,整个大楼呈现这种完全,不是像正常一般楼交叉这样,完全从六层一直到一层,完全坍塌,是不是给咱们救援工作更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 刘向阳:2010-1-29 15:38
    对的,这个楼正面看是七层,背面看是十层,后面有三层地下室,倒的时候,从正面七层的方向倒向十层的方向,他是粉碎性坍塌,粉碎性坍塌以后,对幸存者的生还来讲可以说是非常渺茫的,作为专业队员来讲,第一时间感觉比较渺茫,但是我们锁定定位点来讲,我们还抱着一线希望,为什么抱一线希望,尽管是非常渺茫,但是有生存的可能,因为里面有小的空间,特别会议室,开会的时候有会议桌,某些程度可以支撑上面的瓦砾和废墟,可能有生存的可能,这个时候我们选择这个以后,我们开始按照我们定下的决心进行作业。作业过程中,刚刚讲是60个小时,这60个小时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60个小时,也是生死大营救的60个小时,也是我们队员夜以继日,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的60个小时,可以说让我们现在回忆起来,都感觉那60个小时,我自己来讲,和队员来讲,是人生最大一次历练,60个小时,我们队员,包括我们指挥员,包括我们队友一直在第一线,基本上没有休息,部分队员实在困的时候,轮换的时候,中间只休息半个小时或者十分钟,救援过程非常艰难。
  • 主持人:2010-1-29 15:40
    宋领队,当挖到第一具遇难遗体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希望了?可以寻找到生还人员?
  • 宋建新:2010-1-29 15:41
    对,刚才他讲了,我们确定了方案,我们在下了飞机以后,因为我们随车还带了15吨的救援物资,主要是我们一些救援设备包括我们自己生活的一些设备,当时太子港它整个已经瘫痪了,没有人帮你运物资,我们救援队整个兵分两路,一部分带先遣人员12个人到前面勘察,剩下一部分人,肩扛,人抬,把物资从飞机上卸下来,用了几个小时,然后整个50个队员全到现场进行救援,当时还是非常非常紧张的。而且刚才讲了,任何一个救援行动,它定这个方案非常重要,就是说你从哪个方向施救,能不能选择最佳一个点位,把有生还迹象的人给解救出来。刚才我们队长讲说反复勘察,觉得403会议室可能人聚集最多,有生还的希望最大,我们按这个方案从上往下进行破拆,把钢筋混凝土给拆除,我们用搜救犬不停进行搜索,看看里面有没有生命迹象,这样有生命迹象,我们针对性可能就更强。特别当我们作业了将近一天多时间,没有发现生命一些比较明显迹象,特别没有发现死者的遗体,当时我们也是非常非常着急,我们就觉得,我们定这个方案到底对不对,如果我们定偏了,白耗费了时间。
  • 主持人:2010-1-29 15:41
    不但浪费了最佳救援时机……
  • 宋建新:2010-1-29 15:43
    最佳时机,如果大家知道你耽误多一分钟,底下如果有压埋生命迹象的人,他马上面临死亡,所以这个时间最最着急的。当我们找到第一具,后来一看他已经遇难了,是外国人,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的工作人员,相当于秘书那样一个角色。我们找到他的时候,我们大家心情也很悲伤,已经停止了呼吸,没有生命了,但是又感到我们的方案还是对的,这样我们又经过反复再研究,再论证,说他这个位置应该再往哪个方向打,或者再往哪个方向挖,可能能找到生还希望的人,可能这个机会可能就更多,所以找到第一个以后,我们又确定了,觉得我们定的方案还是非常可行的,而且是准确的。实践证明我们定这个方案是完全正确的。
  • 主持人:2010-1-29 15:44
    我们救援队员不但体力消耗很多,而且心情非常复杂。
  • 宋建新:2010-1-29 15:44
    心情非常复杂,当时我们都在现场,包括雪梅,我们医疗人员在后边准备了多套抢救方案,一旦人重度,轻度,怎么损伤,我们用什么措施进行抢救,全准备好了,大伙儿都在那看,我们一线队长在前面带领我们工兵搜索,和营救分队队员在前面工作,当时场面还是看着,有的时候看着我们战士胳膊全肿了,最后是60个小时,将近三昼夜,而且坐了一天一夜,二十多小时的飞机。
  • 主持人:2010-1-29 15:44
    当地特别热,蚊虫特别多。
  • 宋建新:2010-1-29 15:55
    因为有尸体,气味越来越大,有时候口罩戴两层甚至三层。
  • 主持人:2010-1-29 15:55
    当时救援条件也是非常艰苦。
  • 宋建新:2010-1-29 15:55
    非常艰苦。
  • 主持人:2010-1-29 15:56
    刚才宋领队提到医疗条件,我想问雪梅,你专门在医疗队伍的,可以说海地当地医疗水平非常非常差,我不知道在我们救援过程当中,我们医疗救援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没有?
  • 张雪梅:2010-1-29 15:57
    医疗也是展开相当难的,因为是政府瘫痪,也没有人来协调,所以说勘探起来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他卫生条件,当地对卫生意识挺差的,随地扔垃圾,没有什么公共厕所,随地大小便,每次勘测医疗点之前,我们先自己捡垃圾,捡完垃圾以后才能开展起来。还有挖出来咱们遗体以后,我们是洗消工作开展的也是,包括咱们工兵团在一线挖的时候,随时带喷雾洗消仪器做洗消工作,为什么呢?防止交叉感染,一个洗消降低气味,味道。其实工兵团刘团长他们也是,工作非常辛苦,嗓子说不出话来,出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 主持人:2010-1-29 15:57
    在海地参与救援过程当中,医疗队员不但救治当地病人……
  • 张雪梅:2010-1-29 15:58
    对,还保障内部的人员身体健康,才能救他们,所以随时给他们,也是从废墟上给他们送药,换手套,戴口罩,这些都及时送到。
  • 主持人:2010-1-29 15:58
    我知道您也是专门负责心理方面的这样一个医师,你有没有对当地现在还留在海地的人员,经历过这样一个强大地震,这么重大一个事件之后,对他们心里有没有进行哪方面的疏导?
  • 张雪梅:2010-1-29 15:58
    心理我们做讲课,一个是讲大课,一个可以一对一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填资料,还有减压,还是很有效果的,包括对海地当地灾民发放心理疏导传单四百多份。
  • 主持人:2010-1-29 15:59
    对缓解心理压力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 张雪梅:2010-1-29 16:00
    对,印成法文了,对他们还是挺起作文的,他们都会认真读。
  • 主持人:2010-1-29 16:00
    我们也知道有这样资料显示,咱们张大夫在海地的时候,还救助一个孕妇,能不能把当时情况给我们讲一讲?
  • 张雪梅:2010-1-29 16:01
    是的,这名孕妇她是22岁,叫娜塔,当时我开设医疗点的时候,救治另外伤员给他换药清洗伤口的时候,张大夫说雪梅抓紧时间,来了一名孕妇出来接诊,我马上去迎接她,她进来的时候是满面的渺茫那种,很恐惧的那种感觉。我一看她那种情况,心里咯噔一下,我说22岁年龄也小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名孕妇,正常咱们小伙子发生这种大灾大难以后,肯定心理压力承受起来也是相当难的,我就赶紧打开我便携式的彩超,给她做全面检查,一边安慰她,放松,别着急,我们用简单英文来交流。
  • 主持人:2010-1-29 16:01
    当时还面临语言不通的这样一个难题。
  • 张雪梅:2010-1-29 16:03
    还好,她胎儿是正常的,七个月了,我告诉她是男孩,做完以后她说想喝水,我就喂她喝,她喝了两口一把拿过去了,一口气喝完了,当时我心里确实挺难受的,还是孕妇,解决水源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她还有三个月才能生产,别提什么营养搭配,更达不到这种要求了,所以我还是挺担心这个孩子的。
  • 主持人:2010-1-29 16:04
    网民不但关心救援队的队员们的这些状况,对海地当地的灾民情况也非常关心,之前有一种言论就说,咱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海地只关注中国人,咱们三位都是在灾区辛辛苦苦了两周这样一个工作,实际情况怎么样的?宋领队先给我们介绍一下。
  • 宋建新:2010-1-29 16:04
    这个是严重不实。我们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因为他在机场有两个人,在他的安排下,我们下了飞机直接到这个位置,他也讲这个地方是最严重的,整个十层楼全部坍塌,面积也将近万米一个大楼,而且是一个联合国特派团的总部,可以说在当地很有影响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当然里边可能有中国人,但是大部分的还是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各个国家的工作人员,我们去了也不光是救,我们也不知道中国人在哪,整个救,我们是全面进行,整个楼进行搜索,营救,我们后来听他们工作人员介绍,在会议室,403会议室有人开会,那么这个人可能更多一点,从这个角度讲。另外我们第一个救出来的人也是一个联合国的工作人员。
  • 主持人:2010-1-29 16:05
    对,你刚才介绍了相当于秘书这样一个职位。
  • 宋建新:2010-1-29 16:07
    对,包括我们救出这个人,我们一共搜救出15个人在这个大楼里面,15个人当然没有生还的。除了我们中方八位之外,那七位都是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还有其中有四位是联合国派出的高官,你比如说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司令,特别代表,和副特别代表,就是一把手二把手,另外加拿大警察副总监,还有联合国的秘书长的特别助理,其中四位都是联合国的高官。联合国潘基文秘书长在17号到我们搜救现场,我们作业的地点对我们刘向阳队长,还有一位副队长,专门说了非常感激的话,感谢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最快的时间到达海地,感谢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第一时间到联合国特派团的驻地废墟上来帮助搜救出来一些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这些行动可以证明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是履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并不是专门搜救中国人。当然我们自己同胞在那遇难了,我们更有责任,有义务更去救他们。
  • 主持人:2010-1-29 16:08
    对,参与救援不是因为他是哪个国籍的,见中国人才救,不是中国人不救了,我们希望救出更多的人。
  • 宋建新:2010-1-29 16:08
    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从2001年组建到现在,我们参加过伊朗,还有阿尔及利亚,包括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地震救援,都是到国外去救援。
  • 主持人:2010-1-29 16:09
    也没有说仅仅针对于在中国国内。
  • 宋建新:2010-1-29 16:09
    对,如果总是只有针对中国国内的,那我们可能不一定参加国际救援了。
  • 主持人:2010-1-29 16:10
    像刚才宋领队给我们介绍了我们救援队在2001年开始成立之始,到伊朗或者到其他国家参加过这样的救援,刘队长我想问您,可以说我们救援队在08年的时候也参与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地震级别比我们这次海地还要高,但是伤亡人数没有海地这样多,您觉得为什么造成这样的情况,或者说在救援方面针对与这两次地震相比较,他们之间有什么难点或者不同点吗?
  • 刘向阳:2010-1-29 16:11
    其实作为这两次地震对比来讲,其实汶川地震可以说烈度和强度比较大,造成次生灾害也是最严重的,是世界地震史上也是,造成破坏也是非常厉害的。但是这次海地地震造成的破坏,相对来讲汶川还是稍微弱一些,刚才你讲为什么同比情况下,人员伤亡多一些,我觉得作为救援队队员来讲,首先感觉就是第一时间能够自救,这是非常重要的,咱们国家自救互救,政府的组织是特别得利的,咱们解放军14分钟快速反应,这也是人员相对来讲伤亡比较少的原因,海地这次靠联合国部队维持整个秩序,第一时间没有启动快速反应,当地政府没有发挥作用,当地一些民众也没有发挥作用。
  • 主持人:2010-1-29 16:11
    之前看一些报道说,当地的民众好像知道地震之后,但是没有意识到,或者说第二天晚上还要回房子里面睡觉,没受过地震这样的?
  • 刘向阳:2010-1-29 16:12
    这是民众素养的问题,咱们国家从减灾,包括学校,社会团体,应急减灾这方面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你看日本国家地震比较多,但是他伤亡比较少,所以这个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再有一个我感觉来讲,第一时间,黄金时间抢救是比较重要的,刚才我说快速反应,自救互救也是比较重要的,咱们第一时间,黄金时间72小时,这72小时就能救出很多的人,这时间过了以后,他虽然幸存了,但是时间过了以后,他最后也变得生命慢慢消失,所以海地这一块就是,民众组织部起来,救援部队过去以后毕竟是少量的,我们救援队伍过去以后在72小时之内,他毕竟是少的力量,他不是那种全体的力量,也不是说大规模的一种救灾力量,只是简单的小股力量对整个幸存者的生还,起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也得做。
  • 主持人:2010-1-29 16:13
    08年汶川地震我们见证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您觉得在救援方面,汶川地震和这次海地地震,他们救援有什么不同,或者难点有一些比较吗?
  • 刘向阳:2010-1-29 16:15
    :难点来讲,其实作为汶川来讲难点比较大的,因为次生灾害比较多。但是好在一点,我们能得到当地的支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当地能够跟我们提供哪些地方有幸存者,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时间我们找到他,找不到以后,当地房屋倒塌的结构,和海地粉碎性坍塌是不一样的,有生存空间,这个给我们救援带来一定的便利。包括我到映秀去,到都江堰,他都有生存的空间。但是这次去海地以后,他整个坍塌大部分都是粉碎性坍塌,跟房屋结构是有关的,所以这个来讲整个从救援角度讲,从专业角度讲,这个粉碎性坍塌和这种折叠坍塌,或者其他一些坍塌是不一样的,首先是他粉碎性坍塌造成的更为致命,基本上没有生存的空间。另外来讲,作为队员来讲,专业队员来讲,他考虑的是结构,就是建筑的结构,坍塌是属于粉碎性坍塌可能是地震造成的,但是房屋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当地房屋结构和国内房屋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半山上,或者其他一些不是很平的地方,它的地基弱一些,咱们国家建筑地基比较深,所以一倒了以后,不是整体楼全倒,海地建筑质量比较差一些。
  • 主持人:2010-1-29 16:16
    之前媒体报道,海地当地建筑包括总统府在内,都是。
  • 刘向阳:2010-1-29 16:16
    总统府都倒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建筑结构是非常重要,建筑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 主持人:2010-1-29 16:17
    海地地震之所以影响,造成灾难这么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那宋领队,我注意您头衔是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应急办副主任,说到应急,不知道中国军队应急机制是怎么样的,能就这方面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 宋建新:2010-1-29 16:17
    近几年我们党和政府对应急工作非常重视,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个执政理念我觉得做得是非常好,特别是在我们近几年,包括我们国内几次重大自然灾害,你比如汶川地震,08年抗击南方雨雪冰冻,这个都确实是感到我们党和政府抓应急机制建设,特别是国务院搞一案三治,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军队也是从03年非典以后,按照胡主席的要求,要建立一个军队的应急指挥机制,我们提就这么提法,跟我们国家是同步的。主要是部队有部队的特点,我们部队平时,因为我们军队建军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宪法赋予我们军队职责就是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可以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参加,包括历次国内的抢险救灾,重大突发事件处理。那么进入新阶段,特别改革开放以后,在重大突发事件,抢险救灾各方面还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这主要是这些灾种越来越多,救灾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造成的危害,特别是瞬间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也需要我们军队建立这种机制,来应对这种灾害。因为我们军队主要是以打仗为主,是我们核心军事能力,军队是出去打仗的,但是平时和平时期,必须建立这种机制。那么从04年开始,我们按照胡主席的要求,我们军委专门做出一个决定,要全军,军区要建立应急指挥机制,那么我们这个机制就是说,有组织领导,有具体任务,有明确的要求,一旦发生这些应对资源灾害,包括反恐或者其他一些突发事件,包括公共安全,乃至公共卫生,类似03年非典这样,我们军队可以倾我们的力量,全力协助地方抢险救灾,包括维护社会稳定,这个机制从04年建立到现在,可以说在历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你比如说我们08年1月份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我们全军和武警部队出动了22.4万人,我们很快就调集,特别512汶川地震,我们几天时间就投入到14.6万人来参加抢险救灾,整个我们军队,包括武警部队的,而且组织非常有序,有效,有力,按照总理讲的话,可以说我们机制越来越觉得非常重要,越来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我们机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跟地方建立一个协调关系,你比如说我们国家,我们从总部这个层面跟国家相关的部门,比如说我们地震,我们跟中国地震局,因为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地震局,抗洪抢险就是过程水利部,过程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像我们赈灾,包括民政部,还有森林防火,跟国家林业局等等,各个部委都有沟通机制,一旦突发什么情况,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得到信息以后,我们就很快地提前部署。你比如说汶川地震,我们发生了地震之后13分钟,我们就得到地震的信息,我们很快通知我们,第一时间通知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做好准备,我们要赶紧调派飞机到成都去,当晚不到十点就到了成都。
  • 主持人:2010-1-29 16:18
    可以说咱们应急指挥部,应急办也好,首先要反映迅速,跟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建立联系,自己也要平时加强训练。可以说提到应急的时候,您刚才提到面临汶川地震也好,或者在08年年初冰雪灾害的时候,灾害面前的时候,启动的程序是一个怎么样的呢?
  • 宋建新:2010-1-29 16:18
    我们军队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组长是总参谋部陈总长,另外四总部有一个副使来参加这个指挥部,这个就是根据我们灾情,还有当时突发事件的程度,我们按照这个需求来启动这个机制,一旦启动这个机制,目前就是快速做出反应,只要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需要部队,我们迅速调集各种部队,包括空中运输各种资源。那么这个机制,就是根据需要,需要哪个部门参加我们很快集中到一块儿,全力以赴投入抢险。
  • 主持人:2010-1-29 16:19
    您刚才给我们介绍除了地震也好,冰雪灾害也好,包括03年的非典,还有一些反恐,除了遇到这样一些灾难,或者天灾人祸也好,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用到我们应急办呢?
  • 宋建新:2010-1-29 16:20
    作为我们来讲,现在就叫非战争军事行动,除了正规作战以外,而且国际上通用的用语,除了作战都归纳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我们军委特别重视,去年专门给全军部队发了一个文件,加强非战争军事能力建设,来保障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有效进行,更好体现我们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支援地方的经济建设。
  • 主持人:2010-1-29 16:22
    可以说咱们应急办涵盖范围也是非常广,机制非常快。我想问一下刘队长,在这次救援队里面注意到二十几位救援队员来自军队的工兵部,刚才关于这个名称我们宋领队也有介绍,不知道工兵部是专门搞救援还是有其他职责?
  • 刘向阳:2010-1-29 16:24
    不是,我们军队主要任务是作战,其他任务是非战争军事行动这一块,属于是我们其他一些兼职。特别我们这支救援队是三家组成,工兵部队是一部分,也是主体部分,平时这些队员主要还是在军事训练,然后是在军事训练的时候,其他一些时间用于训练专业救援知识,这些知识,因为为什么选工兵,工兵和救援还是有些相容性,因为作为工兵部队,首先是一些专业知识和救援知识是比较相通的,选择这个部队能够让队员快速掌握一些相应的技能,包括一些我们救援队的一些装备,除了搜索设备,其他设备我们工兵部队大部分都有,包括剪切的工具,我们都相应进行训练,包括破拆的,包括运用一些模具,我们工兵部队都是装备的,我们工兵有作业车,桥梁部队里面都有装备的,这些训练起来以后就容易一些,方便一些,也做到资源共享,在短时间内使这支部队具有战斗力,这是选择这支部队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时这支部队还在进行军事训练,用其他时间进行救援知识,救援理念,包括英语其他的一些东西学习,额外加一些东西。
  • 主持人:2010-1-29 16:24
    咱们救援只是工兵部平时军事训练科目当中的一项。
  • 宋建新:2010-1-29 16:25
    对,我们建队宗旨就是专兼结合,如果没有地震我们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武警总医院,医生正常的医疗,但是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地震救援方面的训练,但是一旦有情况,可以出动。
  • 主持人:2010-1-29 16:25
    可以说一提起海地地震,我们就想到汶川地震,不知道我们现在目前中国关于地震方面的救援水平归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宋领队先给我们介绍一下。
  • 宋建新:2010-1-29 16:26
    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是地震多发的一个国家。自然灾害比较多,而且近几年,特别是解放以后,像邢台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特别是汶川,可以说我们国家按照专家,有三分之一,或者40%的大地震都发生在中国,所以我们党和国家对这个方面比较重视,对防震减灾抓得比较紧,这样我们整个,从社会,地方,包括我们政府,各级对这个方面都比较重视。所以说,一旦突发了地震,应对各方面可能就比没有准备,不重视的可能效果要好得多。
  • 主持人:2010-1-29 16:26
    像我们刚才也谈到联合国对我们进行综合评估,我们不知道在跟其他一些相当于这种救援队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们能力水平列第几?
  • 宋建新:2010-1-29 16:26
    我们通过评估,我们救援队,我们救援队这个标志,是亚洲第二支,全世界是第12支,而且我们一次很快就通过了,我们觉得救援队整体能力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我们多次参加国际救援,可能五六次了,跟国外这些救援队一块儿救援,我们有一些交流,总体来讲,我们队我们感到还不错。第一个就是我们人的一些素质,我们队员的素质还是都比较高的。你比如说我们地震专家,他多年来从事地震监测预报,结果分析这些专家,而且都是国家级顶尖的人才。你包括我们工程兵为主的救援分队,也都是我们工兵团里面出类拔萃挑选的骨干,我们是选了又选,挑了又挑,他在这个方面,在工程兵这个领域,是破拆也好,还是营救也好,是比较拔尖的人才。再一个医疗分队,我们这些医疗分队也都是武警总医院一些顶尖的,各科室的尖子人才,大部分都是博士和硕士,有技术支撑的主任副主任,都是这些。那么人的素质就比较好。另外我们装备,我们装备,自从我们成立国家自然灾害紧急救援队以后,我们财政部国务院非常重视,专门拨专款,我们买国际上一流的救援装备,我们破拆,我们的车,我们的所有工具大部分都是国外,德国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多,我们用的是一流的装备。去年国务院又投了一笔钱,根据我们这几年总结的一些经验,我们现在正在着手再补充一些装备,用1.1个亿左右,人员的素质是比较好的,我们装备也是一流的。另外我们训练,我们各级领导重视程度,我们演练也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救援队发挥巨大作用。我给你举个例子,汶川地震我们出动了153个队员,我们在救援中我们救出了49个生还者,可以讲我们军队和武警部队一共是14.6万人,我们当时救出来,整个总体来讲是救了3338个人,那么你看我们救援队,平均救出数量要比整体要好得多。
  • 主持人:2010-1-29 16:27
    可以咱们救援队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是比较强的。像刘队长,刚才咱们宋领队说了,可以说和一些国际上其他国家队伍也合作过,我不知道咱们国际救援队积累那些方面救援的经验,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 刘向阳:2010-1-29 16:27
    队伍成立相对比较晚一些,其他西方国家救援队成立在四五十年前左右,所以建立之初就是走出去请进来,采取这种措施提高队伍的能力,因为这支队伍建立之初,可以说确实是一支新生力量,当时光有信心是不行的,还要有一定的技能,按照联合国的要求,我们要达到联合国一些相关的标准,因为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展开国际行动,国际救援行动,所以这支队伍一开始建立之初采取这种理念走出去,走出去选派一些队员到其他国家,先进技能的国家去学习,使队员掌握一定的先进知识,回来以后再进行传帮带,另外请进来,请进来以后把国外一些专家,一些学者,救援方面比较有经验的过来以后进行帮教,我们队员自身内部也建立一个机制,这机制我们主要是自己创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创新。因为我们军队这么多年训练有一定的体系,借鉴我们军队训练的体系,使这个队伍尽快形成战斗力,这是非常快的,所以我们这个可以说有中国特色的。
  • 主持人:2010-1-29 16:28
    也是因地制宜。
  • 刘向阳:2010-1-29 16:28
    因为我本身就是军人,军人训练体制非常好,能够尽快形成战斗力,把国外理念学过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中国特色的救援队,所以这一块来讲,为什么我们队伍成立才到九年,就达到国际重型救援队的标准,和西方国家四五十年救援队水平,现在可以说基本相当,在国际舞台上,我们在一起,包括比武,包括平时的交流,包括每次到现场,我们整个施救过程中,我们队伍都有很好的收获,这个看了以后,这支队伍是生长比较快的,是跨越式发展的一支队伍,目前为止,这支队伍确实可以说,为国人,为咱们也是争了光的,包括救援这一块,在国际上影响也是比较大,在联合国框架之内这支队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可以说现在是一个拳头力量。
  • 主持人:2010-1-29 16:28
    您也是多次和其他国家救援队合作参与这样的救援,您觉得咱们中国这样一个国际救援队和其他国家救援队相比较,他们有没有什么先进的经验也好,或者说一些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呢?
  • 刘向阳:2010-1-29 16:29
    这个刚才我说了,每次都是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他们救援理念都是多少年形成的。
  • 主持人:2010-1-29 16:32
    但是不能照搬过来。
  • 刘向阳:2010-1-29 16:33
    结合我们的实际,特别他们理念上的东西要借鉴,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必须符合咱们自己的国情,符合咱们队员的实际。因为他们好多国际救援队大部分都是志愿者,他们平时管理都是在民间,这种队伍来了有任务以后,他们随时出队,这样的,我们队伍都是集中在一起,都是部队,所以我们不能把他东西搬过来以后我们完全进行照搬,不行,他一些好的经验,主要是理念上的东西,包括他理念是第一时间,首先到现场保护自己,当然我们做军人来讲就是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所以我们要结合在一起,因为救援队国际上也有一个要求,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然后才能救别人,我们部队也是一样,首先保护自己才能消灭敌人,有些理念我们都学过来以后,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制定出我们的救援理念,我们救援理念是团结协作,不畏艰险,忠诚奉献,还有不辱使命,这几点概括我们队伍的特点。
  • 主持人:2010-1-29 16:33
    也找到一个符合咱们救援队实际发展的情况。
  • 刘向阳:2010-1-29 16:34
    包括一些先进的技能,我们也要学习的。因为他们救援到现场以后,包括选择突破点,怎么选择,如何选择救援作业五步法,都可以借鉴,过来以后根据我们实际,到现场借鉴以后,形成我们自己的战斗力,这个非常好。
  • 主持人:2010-1-29 16:34
    这样一个问题关于卫生情况,可以说海地灾区现在报告已经有传染疾病,我想问一下咱们张大夫,海地目前卫生状况是怎么样的呢?就您在海地当地两周情况。
  • 张雪梅:2010-1-29 16:34
    他卫生状况是很糟糕的,所以防疫工作我们也做了不少,医生每天背着电动喷洒壶,喷洒大概累积五千多平米,我们也发放了卫生防疫十大条传单,宣传单。
  • 主持人:2010-1-29 16:35
    您刚才给我们介绍过了,翻译成法语。
  • 张雪梅:2010-1-29 16:36
    对他们很有帮助的,还有我们发放一些卫生药品,卫生防疫的用具,口罩,我们都会给他们发放这些。
  • 主持人:2010-1-29 16:36
    那我想知道一下雪梅,咱们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它重点主要是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 张雪梅:2010-1-29 16:36
    防疫这方面是,主要就是洗消工作,给他们灾民点,每天去洗消,也是给他们宣传关于防疫的知识。
  • 主持人:2010-1-29 16:37
    最后一个问题问一下宋领队,在24号,我们再次派出海地这样一个队伍,是由解放军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像刚才这样的问题也问过雪梅,您能给我们介绍说,这个也是中国军队首次以军人身份对外执行医疗防疫救护任务,我不知道这个首次它的意义在哪呢?
  • 宋建新:2010-1-29 16:37
    这个实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是各国军队参与也是通用的做法,你比如说05年,04年底印尼海啸,多国军队,包括俄罗斯,美国,好多军队都是来参与。那么这次也同样,由于在巨灾面前,像一般的政府如果是应对,他或者是不利,或者是组织不当,没有力量,那么使用军队是最有效的办法。我们这次我们回来以后,有南京军区,还有防疫,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到海地去,意义也比较重大。一个是目前整个海地地震救援工作,世界瞩目,我们第一时间我们中国派了一个国际救援队,那么我们救援队虽然有医疗分队,但是他是以搜救人员,搜救生命为主的,我们医疗配备,我们医疗力量配备,是跟我们搜救人是联系在一块儿的。按照联合国的规定,他们已经宣布了,现在整个海地地震救援已经进入到医疗防疫这个阶段,因为现在已经十多天了,人生还可能性基本上微乎其微了,那么现在当务之急就是搞医疗和防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政府决定再派第二支医疗队,以军队医疗部门为主,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第一个就是说,刚才我讲了,派军队参加这个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是一个全世界通行的一种做法,救援他不分国界,也不分种族,包括跟反恐其他还不太一样,只有人道主义救援,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一个目标,来拯救生命,这是第一,符合这种理念。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军队他有这方面优势,你知道他平时,他这些医疗单位也好,防疫单位也好,他都是用于作战的,还有他与突发事件应急的医疗保障,防疫保障有好多相同之处,这是他一些专业科目的优势。第三个,是一个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刚才大伙儿讲了,海地治安的状况也好,组织也好,有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把军队派出去之后,可能便于更好去组织,可能更好地来发挥作用,彰显我们国家,也是一个国家和政府,包括我们军队一种形象。去年我们医疗部门到非洲的加蓬,跟加蓬搞了一次联合救援的演练,在国际上反响非常好,所以这一次组织这个活动,也非常好。
  • 主持人:2010-1-29 16:38
    同时非常感谢三位来到演播室,向各位网友交流了去海地救灾的相关情况,也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相关情况,同时感谢各位网友在线收看,下期再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