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宁夏非遗传承人:让千年乐器泥哇呜重发“新声”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8日 14: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泥哇呜是流传于宁夏民间的一种自娱自乐型乐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原始形态的泥哇呜只有两个音孔,仅能吹奏出两到三个音调。由于一个音近似于“哇”、一个音近似于“呜”,连续吹奏时就会发出“哇哇呜呜”的声音,因此取名为泥哇呜。

  【同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哇呜项目传承人 杨达吾德

  泥哇呜最早追溯历史的话它应该是在西夏时期,在那个年代,也就是在兵荒马乱的时候,泥哇呜在当时来讲它只是一个传递信号的工具。不是像我们今天发展的已经完全具备了乐器的演奏功能。

  【解说】杨达吾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哇呜的第四代传承人。多年来,他致力于泥哇呜的改良和研究。在2001年时,由他改良的宽音域泥哇呜问世,打破了泥哇呜仅限于自娱自乐的格局。             

  【同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哇呜项目传承人 杨达吾德

  实际上是我在传承的过程当中我做的更多的工作是拓宽泥哇呜的音域。以前是两孔,我们今天做的这个(泥)哇呜已经发展到了10孔(泥)哇呜。10孔(泥)哇呜可以自由转调,完全能够演奏各种各样的曲目。

  【现场声】

  【解说】为了使泥哇呜能够更好地传承,杨达吾德抓住非遗进校园的时机,向下一代普及泥哇呜,教授演奏技巧。很快他便发现由于泥哇呜都是手工捏制而成,音准层次不齐,同样的曲调,却有千百种声音。

  【同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哇呜项目传承人 杨达吾德

  以前手工捏制的比较粗糙,不能够把同样的泥哇呜统一到一个(音)调上来。我是学这个陶瓷专业的,我把学陶瓷专业的技能结合到民间传统的手工艺上,用模制的方法(制造)。这样一来在学校推广,在非遗进校园这个活动当中,同样的泥哇呜在一个班当中,老师可以教同样(音)调的泥哇呜。

  【解说】除了在国内推广、传承泥哇呜外,杨达伍德还借助出国交流的时机向外国友人展示泥哇呜。在他看来,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发扬光大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同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哇呜项目传承人 杨达吾德

  尤其是到迪拜,我们拿的中国的泥巴,现场给小孩展示手工的技能。那个地方温度高,晾上一个小时以后打上眼,马上就能演奏简单的阿拉伯曲调,这个(令他们觉得)是很神奇的。

  【解说】如今,杨达吾德已经找到了传承人,下一步他的目标是在宁夏建立一所泥哇呜博物馆。在未来,向更多的人普及泥哇呜,让泥哇呜永久的流传下去。

  【同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哇呜项目传承人 杨达吾德

  最好的方式就是我将来建一个泥哇呜的博物馆,把我这一辈子研究泥哇呜的成果全部展示到这个平台上。通过怎么选土一直到在博物馆当中看到的工艺流程和实物,便于后人学习和研究,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谢宇 宁夏银川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