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 妇女、儿童及青少年如何抗压?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6日 00: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贵阳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部分民众因长时间居家,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甚至恐慌情绪。疫情的持续不仅威胁着民众的身体健康,也侵蚀着民众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得知疫情感染病例数量上升和看到疫情的各种负能量信息,亦加剧了民众内心的恐慌,使大家惴惴不安。针对疫情期间,女性、儿童及青少年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主任姜文胜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方法。

  【同期】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主任 姜文胜

  一般面对这个疫情,女性会显得比较敏感,她可能会出现一些诸如胸闷、心慌的反应,有的还会感觉到一些更严重的心理压力反应,甚至会出现头痛、头晕,甚至严重的还会伴随有腹痛、呕吐、四肢麻木等等这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还有很多女性会在认知、情绪、行为方面出现一些过激的反应,比如说严重的焦虑、惊恐等等,甚至还会出现抑郁反应。

  【解说】姜文胜建议,普通的女性要学会先照顾好自己,可以在疫情期间列一个行动计划清单,并认真去执行,这样可以减少一些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理压力。

  【同期】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主任 姜文胜

  这个清单,主要是以个人的兴趣和放松为主,甚至我们可以做做家务,或者我们尝试一些平时工作之余的学习,比如摄影、绘画、烹饪等等,对于信息的浏览尽量以官方的为主,否则其他一些过度的信息会增加我们的恐惧,增加我们的焦虑。居家期间还要学会适当的运动,这比如说做做操,瑜伽等等,并且保持一个放松的、乐观的积极心态。

  【解说】对于孕产妇的心理调适,姜文胜提示,家属要为孕产妇营造舒适的环境,居家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要避免疫情期间信息过载,影响情绪。

  【同期】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主任 姜文胜

  家人里面当然最重要的角色是丈夫,丈夫不要把太多的负面的信息和压力传递给我们的孕产妈妈,丈夫要更多的陪伴孕产妈妈,夫妻俩可以一起回忆一些特别美好的东西,或者尽可能地做当下的事情,可以多关注一些大家共同喜欢的电影,或者一起来追追剧,听一些比较轻松的音乐,一起来为未来的孩子做一些美好的准备,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夫妻之间,尽量避免去接触一些比较沉重的话题,避免引发争吵。

  【解说】姜文胜表示,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对疫情的反应不尽相同。年龄越低的婴幼儿,疫情本身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不大。而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其心理表现更接近成人。

  【同期】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主任 姜文胜

  孩子呢,有0到6岁的,6到12岁的,12到18岁这三个年龄段的未成年群体。首先与疫情的距离,决定了我们0到6岁孩子的一个心理反应。如果他们主要的监护人和周围的人在疫情期间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或者紧张恐惧,那么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往往也会跟着紧张、焦虑和害怕。比如说他会特别担心和大人分开,有明显的分离焦虑,会变得特别脆弱,爱哭闹,甚至可能还出现尿裤子、尿床这样的退行反应。当然年龄比较大的孩子,6到18岁的孩子,因为他们正处于上学期间,小学、中学和高中,那么他们的心理表现呢,就会更接近于成人。

  【解说】姜文胜提醒家长注意,并非所有孩子面对疫情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大部分孩子可以维持正常的状态。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父母和成年家庭成员应激反应的影响而出现相应的情绪、行为变化。因此,家长对疫情的态度和身心稳定的状态,是帮助孩子平稳度过疫情的基础。而针对部分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姜文胜建议:

  【同期】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主任 姜文胜

  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居家隔离,一部分是在学校隔离,我也遇到了好多孩子在疫情居家期间,因为过度沉迷于手机,而与家长引发激烈的矛盾。对于孩子,家长要在这个期间多一些陪伴,多一些沟通,平时忙于工作的家长,其实就可以趁这个时间,加强和孩子的链接,而不是家里每个人每天都抱着手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彼此约定一个保持健康的一个作息时间,每天完成工作学习等等,然后坚持居家锻炼。而对于这个时候的孩子,他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他对于这个世界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可能会提出种种问题,比如说这次的新冠疫情是怎么回事,我为什么会被关在家里,甚至可能会牵扯到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如果孩子问这些问题,家长也不要避讳和批评,要耐心地给予孩子解读,可能居家隔离这一段时间还会促成孩子在逆境中看到美好的东西,会有所成长,这就是孩子的逆商,这也需要我们家长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学习能力,才能和孩子共同面对,一起进步。

  蒲文思 张伟 周燕玲 贵州贵阳报道

责任编辑:【王禹】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