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上半年亏损:亏损的是基金而非基金管理公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谈上半年亏损:亏损的是基金而非基金管理公司

2010年08月31日 14: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统计,60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661只基金上半年合计亏损4397. 5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全线亏损,仅一只基金盈利。

  不过,请注意!亏损只是基金,而非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持有人承受巨额亏损的同时,上半年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和托管银行的托管费收入却齐刷刷增长。根据天相统计,6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合计达到14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9%,托管银行托管费收入26.2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6%。

  上半年,沪深300指数跌幅达到28.31%。在单边下跌市中,基金规模成了一把“双刃剑”:按“基金公司”分类统计,上半年无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本期利润出现净赚,规模较大尤其是旗下指数型基金管理规模较大的公司首当其冲。15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整体亏损额超过100亿元。其中,华夏、易方达、博时等一线基金公司因管理资产规模庞大,成为亏损重头。但根据28日披露的中信证券半年报,华夏基金上半年实现基金管理费收入16.24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加28.85%。在早些披露的广发证券和招商证券半年报中,易方达、博时分别实现3.79亿元、3.28亿元净利润。基金公司规模客观上决定了其基金管理费收入和净利润水平。

  很明显,让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1.5%(股票型基金)管理费提成比例政策。在此项制度安排下,基金公司的赢利首先由基金规模决定,而不是靠是否为基金持有人赚钱从而能否获得奖励。

  10年前,深圳举办首届基金投资峰会的时候,正是“基金黑幕”闹得沸沸扬扬的时节。记得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在会上呼吁:基金业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大家要呵护!

  在方方面面的呵护下,中国共同基金业获得超常规发展,10年来基金规模增长了几十倍。作为新兴金融子行业,在07年大牛市的背景下,规模甚至一度超越了保险行业,并和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产生紧密关联。应该说,中国基金业已经从幼年阶段成长为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如果我们还是像对待“襁褓中的孩子”那样对基金业过度呵护,将有违自然的成长规律,必然给基金业带来“少年的烦恼”。

  最近基金业的烦恼之一就是人才流失问题。数年来,共同基金最可宝贵的“核心资本”——明星基金经理——一边倒地呈现流出趋势,而且多数进入了私募。过度呵护的另一面是管得太多。笔者和几位基金经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现在公募管得太死,基金经理责任和权力不匹配,甚至有一位对行业过度重视短期排名、追逐趋势性投资表示很无奈。

  是到了放松部分管制,并在基金业引入更加市场化的竞争机制的时候了。

  笔者认为,首先要对现行的管理费提成比例政策进行改革。为稳妥起见,可先实行管理费一定比例的浮动机制。比如,业绩达到优秀(需要权威部门认定)的基金,其管理费提取可突破1.5%的上限;同样,业绩低于基金业绩标准的,可适当降低管理费提取比例(各家基金在契约中和持有人约定);基金业绩出现亏损的,理应停止提取管理费,鼓励基金公司以牛年之“丰”养熊市之“亏”。

  管理费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现在基金管理人、基金公司股东和基金持有人利益可以分离的现状,让各关联方利益最大程度地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基金公司只有让旗下基金多赚钱,才能符合各方利益,否则大家都没好处。

  通过以管理费为核心的系列改革,改变基金业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粗犷型发展模式,寻找到更加低碳的发展新路径。管理人只有把基金做“强”,而不是一味做“大”,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在管理费改革的基础上,形成行业的优胜劣汰,造就基金的退出机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虽然良莠不齐,但差的也是“好死不如赖活”。一定程度的新陈代谢,对迈入“青少年”阶段的基金业来说,是有益于健康成长的。

  (作者系本报市场编辑部主编  ⊙凌云峰 )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