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海外投资热潮再度掀起 FOF能否更安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基金海外投资热潮再度掀起 FOF能否更安全?

2010年09月06日 09:1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以来新成立的海外投资基金已有9只,基金海外投资热潮再度掀起———

  基金公司海外投资热潮再度掀起,截至8月18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海外投资基金已有9只,其中还出现了FOF产品。但第一批出海的QDII基金的败绩使得中国投资者视海外投资如狼窝虎穴,不敢再轻易尝试。那么普通投资者是否还要进行全球投资?FOF被称作基金中的基金,以分散投资风险和投资风格稳健著称,以投资FOF出海是否合适?又该怎样选择FOF产品呢?上周六的北青财富课堂邀请到了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和鹏华环球发现基金拟任基金经理裘韬,为投资者解答这些问题。

  第一课:A股下半年仅存结构性机会

  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表示,中国经济虽然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但会出现二次减缓;目前宏观经济政策正处于观察期。

  房四海分析,今年4月我国经济步入的小滞胀周期,目前已结束了,并进入轻微衰退期,但不是二次探底,而是二次放缓。预计明年第一季度可能会见底,与欧洲经济基本同步。今年我国经济是前高后低,明年则会前低后高。

  同时,房四海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现在是外松内紧,未来还要回笼货币。4月、5月、6月央行将货币收得比较紧,但中间时段政策会柔和一些,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尚处于观察期。

  房四海称,不要想着货币政策会大幅度放松,现在只是收紧的幅度在减缓,政策的调子是中性。综合以上因素来看,A股市场下半年仅存结构性机会。

  第二课:投资要有全球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房四海表示,投资要有全球视野,关注全球投资机会,进行资产配置。

  “短期来说,美国GDP的拐点就在眼前,但长期看,仍有投资机会。”房四海认为,未来增长点主要来自美国的私营部门投资、美国的家庭消费。目前的美国家庭资产负债表是历史上最好的情况。此外,房四海看好“全球朱格拉周期”带来的机会,以企业固定设备更新投资和投资收益率波动为主要机理的为期约10年的朱格拉周期已经在潜伏之中。因此,美股中,房四海看好由以上两个因素带来的制造业和消费品的投资机会。

  反观国内经济,房四海强调,中国未来增长的亮点来自出口、保障房。“美国良好的家庭资产负债表也将给中国的出口带来机会,起码到2011年,中国一般工业品的出口仍是全球第一。因此,我仍看好中国的出口。”

  房地产行业目前普遍不被市场看好。但房四海表示,未来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不过,房四海强调,公众内需消费社会到来的时间窗口可能推迟。“收入分配政策的改革是一个过程,因此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三课:普通投资者如何全球投资?

  对于全球投资,不少投资者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但海外经济的负面消息和第一批出海的QDII基金的败绩使得中国投资者对海外投资热情骤降,甚至不敢再轻易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如何重树信心,进行稳妥的海外投资呢?

  鹏华环球发现基金拟任基金经理裘韬表示,基金QDII的出现不超过三年的时间,应该说这个时间还是比较短的,非常不巧的是我们碰上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这个巨大的历史事件。“但全球化的资产配置是一个大趋势,适当配置海外资产,可以大大降低投资者的资产整体风险。”

  “普通投资者要想成功,就要与成功者站在一起。FOF基金就是让你的投资与国际大牌基金站在一起,不怕全球配置没有经验,也不怕不适应国外的游戏规则。投资FOF比直接投资全球单个市场或者股票的风险,要低很多。”裘韬说。

  FOF是Fund of Funds的英文缩写,就是“基金中的基金”,是一种主要投资于其他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FOF并不全部直接投资股票或债券,其投资范围主要限于其他基金,通过持有其他证券投资基金而间接持有股票、债券等证券资产。

  裘韬表示,多年的海外市场研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基金经理可以同时从全球的每个市场都取得最佳回报。而通过组合投资全球优秀基金,则有希望争取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水平。

  “FOF就是将多只基金捆绑在一起,投资FOF等于同时投资多只基金,比分别投资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FOF也是按照基金的运作模式进行操作,包含对基金市场的长期投资策略,是一种可长期投资的金融工具。”裘韬说。

  裘韬强调:“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力争让投资者分享全球优秀基金经理的投资成果。换句话说,我们就是为投资者精挑细选全球顶级基金,为投资者汇聚境外最优秀的基金经理。”(吴琳琳 邵筱婷)

参与互动(0)
【编辑:郭嘉】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