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今年底A股将上涨 四季度M1、M2将筑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财经中心

李迅雷:今年底A股将上涨 四季度M1、M2将筑底

2010年09月19日 17:32 来源:一财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 从短期看,M1环比探底在即并有望反弹,今年四季度M1、M2将进入筑底阶段,预计明年一季度上述两大货币指标将出现拐点。”国泰君安证券总经济师、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9月18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作出上述总体判断。

  李迅雷是在9月18日参加国泰君安证券旗下“君弘财富俱乐部”创立大会时作出上述表示的。他认为,从历史上看,由于A股市场估值与M1、M2运行有密切的相关性格,且一般有1个季度的领先性,因此,今年年底前A股市场将会出现上涨。

  李迅雷指出,在过去10年中,国内M2年均增长约18%,与跑赢CPI或GDP相比,“过去是否能够跑赢M2,才是理财是否成功的真正标志。”反过来看,如果投资者没有战胜M2,也在实质上没有赶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令其经济社会地位下降。从未来情况看,A股中的结构性机会将大于系统性机会。而且,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预计未来10年的CPI将跑赢PPI,而CPI不可能跑赢M2。”

  “如果投资者不能跑赢M2,那与整个社会财富相比,自己的财富其实在‘缩水’。”根据李迅雷的分析,在过去10年中,M2从2000年的12.8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8.7万亿元,增长了4.36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8%。

  期间,未能跑赢M2增长速度的投资方向(整体上涨幅度)包括:上证综指(25%)、10年期国债(25%)、黄金(350%)、名义GDP增长(280%)、石油(200%)和CPI(22%);能够跑赢M2增长速度的投资方向包括:房地产(500%左右)、H股(1300点上涨至目前的 12000点),古玩珠宝艺术品等(10倍以上)。

  李迅雷在分析过去10年上证综指几呈“零增长”的现象时认为,高速扩容、市场投机、上市公司分红意识不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A股市场表现受到整体估值不高拖累的重要原因。但A股市场的运行表现与M1、M2显示出极为密切的拟合度,且上述部分重大缺陷已经得到了改善,这将利于A股未来表现。

  对于未来10年的上证综指表现,李迅雷假设,如果未来10年M2的年均增速保持在12%、GDP保持在年均增长7%,那么未来10年上证综指只有上涨3 倍,达到8680点,才能算是跑赢M2;如果未来10年M2的年均增速保持在15%、GDP保持在年均增长8%,那么未来10年上证综指可能上涨到 11340点,才能战胜M2。

  “我们的M2既可观且可怕。”李迅雷称,如果按照上述年均增长速度计算,在未来10年中,如果年均增长12%,则M2将从目前的68.7万亿元增加到 284万亿元;如果年均增长15%,则M2将从目前的68.7万亿元增长到340万亿元。他认为,在如此之大的货币供应量的大背景下,建议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因素不妨“多留几个心眼。”

  从长期看,他预计,未来10年中,黄金、玉器、艺术品等稀缺品将跑赢M2,且A股市场很有可能的系统性跑赢M2。他补充说,根据统计,过去20年中,个股上涨比率低于20%的年份只有3年,由此可见,在未来10年投资股票市场中,把握市场结构性机会跑赢M2,“这将确信无疑。”

  至于投资方向,李迅雷表示,在未来10年企业盈利降低、经济增长减速的前提下,简单地买指数,恐怕不是最好的办法,相对来说,“把握结构性机会可能比过去 10年在市场上盈利更加容易一些。”具体来说,他建议投资者根据未来经济增长引擎切换来进行投资选择,并把握五大方向:即需求切换,从外需到内需;投资切换,从制造到基建;产业切换,从生产到服务;主体切换,从国有到民营;价格切换,从资本到劳动。

  “未来10年中面临消费升级、第三产业比重趋升等重要经济特征,与CPI相关的产业,尤其是与服务业相关的行业将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在主体切换的过程中,未来资产重组还是重头戏。”相比之下,他看淡未来10年重化工业、有色和银行等周期性行业在未来10年的投资机会,“由于目前A股市场的构成仍旧是以周期性类资产为主,因此,这些品种在某一阶段表现不佳,也抑制了同期上证综指出现系统性机会。”(谢潞锦)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