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公司“创业”要过几道坎?(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新基金公司“创业”要过几道坎?(2)

2010年10月11日 14:1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投研平台

  上海地区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董事长在描述基金行业的竞争时表示,对于轻资产、高强度的基金行业来说,基金行业主要依靠的是人。“只有合适的人,才能组建较为良好的投研平台,而基金公司的业绩也基本依赖于此。”然而,对于新基金公司来说,寻找一位合适的投研领军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阳光私募机构、券商集合理财机构等非基金类资产管理机构的不断崛起,那些已经在公募基金行业“功成名就”的投研“大腕”的身价也“水涨船高”。由于新基金公司实力有限,能否给这些“灵魂”人物开出足够的薪酬,这要打个很大的问号。

  事实上,分析近来业内发生的多起公募机构领军人物转投私募的事件就不难发现,除了个人的事业平台前途发展外,这些人考虑的重点还是在对方的开价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对方拿5%的公司股权邀请你加盟,并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你会不动心吗?”一家中型基金公司负责人如此反问记者。

  应该承认,在不少投资者心目中,基金经理的操作能力,可能比公司自身的名声更重要。而相比老牌基金公司,没有太多市场经验,也无业绩证明的新基金公司,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则非常有限。

  股东结构

  其实,从发展时间并不长的国内基金行业情况看,那些资产管理规模靠前的基金公司往往有着大股东的全力支持。如华夏、嘉实、易方达、博时、华安、上投摩根、汇添富、交银施罗德、华宝兴业、兴业全球等。这些老牌基金公司不仅借助了难得的股市大行情而迅速度过了初创期,而且,公司大股东在各种方面所提供的资源,如资金、客户、人脉等,也使得公司运营处于良好状态。

  相比之下,治理结构相对复杂的中小基金公司有时候更容易受到公司股东方面的约束,内部强大的压力,往往使职业经理人“喘不过气”来。而从实际情况看,小基金公司、新基金公司在经营之初能够安然度过“磨合期”以及留住真正有能力的投研核心人员,决定着公司中长期的发展。

  不能否认的是,从近年基金行业发展态势看,“马太效应”已经出现,那些新基金公司在一场“马拉松”般的行业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这是令人怀疑甚至担心的。不过,就整个基金行业发展环境看,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基金行业还是给有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全新舞台,尤其在资产管理行业伴随着财富增长而不断壮大时。如果新基金公司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也许能给整个行业带来新鲜空气。(谢潞锦)

参与互动(0)
【编辑:郭嘉】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