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一对多”门槛降低利好28家基金公司

2010年11月04日 11:11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证监会公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统称《试点办法》),对基金公司专户业务的有关规定做了一定的修订,放宽了专户资格的限制。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统计显示,目前,共有34家基金公司取得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资格,还有28家基金公司没有取得该业务资格。对于证监会拟放开专户资格限制的决定,不少未取得此项业务资格的基金公司均拍手称好。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袁方也认为,就意见稿来看,此次修订的重点在于为基金公司的专户业务松绑,一方面降低该业务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基金公司进入这一领域,加强市场的竞争性;另一方面,放宽投资中的条件限制,给予专户业务不同于公募业务的监管,将公、私募业务进一步差异化。

  28家公司未获资格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共有34家基金公司取得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资格。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统计显示,目前除了今年刚获批成立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浙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家公司外,26家还没有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基金公司包括东方、东吴、国联安、华富、华商、汇丰晋信、金鹰、金元比联、民生加银、摩根士丹利华鑫、农银汇理、诺德、浦银安盛、上投摩根、申万巴黎、泰信、天弘、天治、万家、新世纪、信诚、信达澳银、益民、银河、中欧、中邮等基金公司。

  中小基金公司拍手称好

  对于此次《试点办法》的公布,上述目前还没有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几家基金公司普遍认为,对于它们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农银汇理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说:“本次征求意见稿对基金公司的专户业务做了多角度松绑,应该说力度是比较大的。这些年来基金专户业务发展始终不如公募业务顺利,其中门槛高是一个重要原因:基金公司获取业务资格难,专户产品募集难、专户产品运作难。如今本次征求意见稿取消了基金公司申请专户业务资格需满两年投资管理经验,满200亿管理规模的限制,对于我们这些新成立不久,规模不大的基金公司而言可以提前获得专户业务资格,拓展业务范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同时专户产品初始规模从5000万降至3000万,单只产品对单只股票投资上限提高到20%,这为基金公司募集和管理专户业务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丁成认为,专户业务门槛的降低,将更利于基金公司开展相关业务,更多的投资者可以参与到基金专户理财中来。对市场的影响属于中性偏利好,将吸引一部分资金参与到基金理财业务中,但短期内流量可能不会特别明显。

  此外,《办法》中提到,单个资产管理计划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不得超过该计划资产净值的20%;丁成表示,这比之前的10%提高了,对专户基金经理挖掘个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基金公司专户投研力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公司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试点办法》的出台给了公司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为不同的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

  上述一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说:“从投资角度和市场角度来看,此举将一定程度的提高自由度,这是一件好事。”

  该人士指出,从投资层面上看,原来单一持股上限10%,与公募基金并无太大区别,一方面无法应对个性化理财中,高风险高收益人群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束缚,在与私募基金的竞争中也体现不出优势;提高单只股票的比重,将有助于专户产品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市场层面来看,更开放自由的市场对投资者也是一件好事,降低投资门槛的同时增加了市场的自由度,增加一对多参与和退出频率也使得投资者相对更加自由,能够更好的应对产品存续期的流动性风险。

  或触发私募人才“争夺战”

  袁方表示,总的来说,专户业务本身是“私募”性质的资产管理业务,其特性以及对应的监管都应该比照私募基金产品,而专户的投资者本身多是资金量较大,风险承受力较强且有一定辨识能力的客户,过严的比例限制等既不便于基金公司开展业务,也不能让投资者满意。另外,近年来私募基金在国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管理人及产品数目都处于高速增长中,投资者的认知度也在逐步的提高,在这一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公司的专户业务应以清晰的定位投入市场,分享中高端理财市场的蛋糕。此次修订的方向较好的解决了专户的定位问题,相信各家公司会更加重视这一业务线,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中高端理财服务。

  农银汇理则向《证券日报》预计,征求意见稿的颁布,对基金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私募业务人才的争夺,二十多家基金公司欲在短期内上报申请,必须尽快建立符合要求的专户业务构架和业务流程,拥有具有相关经验的投资人员;其次,对专户业务的运作管理能力要求也更高,日后更容易形成各家公司专户业务的业绩分化,市场上会出现一些业绩优良的公司被追捧,并形成马太效应。 (马薪婷)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