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五部委联手打击内幕交易

2010年11月19日 07:54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打击资本市场日益猖獗的内幕交易,日前证监会、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预防腐败局五部委联手作出部署和安排。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部门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5号),就依法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和全面部署。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

  形势严峻

  《通知》指出,当前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一些案件参与主体复杂,交易方式多样,操作手段隐蔽,查处难度很大。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内幕交易的危害性,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根据《刑法》和《证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按照齐抓共管、打防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做好有关工作。

  据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查处内幕交易过程中,发现存在四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决策链条太长,其次是决策主体对内幕信息重视不够,第三是对内幕交易查处难、取证难、论证难,因此难以达到效果,第四是地方政府等相关主体虽然都有制度安排,但还是不够健全,约束力不强,监督不到位。

  该负责人表示,造成上述四方面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相关人士主观意识淡薄;二是制度不健全;三是利益驱动力太强;四是与成熟的股市文化尚未形成以及股市存在投机性相关;五是违规成本较低,不少人愿意放手一搏。

  对此,《通知》要求,相关各方要加强对资本市场内幕信息的管理,抓紧制定涉及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的保密制度,建立完善内幕信息登记管理制度,实施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停复牌制度,健全考核评价制度,细化、充实依法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的规定,提高防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所有涉及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都要符合保密制度要求,简化决策流程,缩短决策时限,尽可能缩小内幕知情人范围。研究论证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原则上应在相关证券停牌后或非交易时间进行。

  此外,《《通知》强调,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促进全社会参与。各地区要按照依法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各项制度,完善配套措施和办法,强化监督,严格问责,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成效显著

  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2009年以来,公安部直接侦办或组织地方公安机关侦办涉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犯罪案件20余起。

  据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切实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证券犯罪活动,并将查处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案件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坚持主动进攻,果断出击,查处了一批大要案件。其中包括了一些涉案金额巨大、群众较为关注、社会影响广泛的案件,如董正青内幕交易案、黄光裕内幕交易案等。此外,公安机关还积极参与内幕交易综合防控体系的建设,与相关部门建立完善案件移送、执法合作、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推动办理内幕交易刑事案件有关司法解释的制订。上述工作有力地震慑了内幕交易违法犯罪,维护了资本市场正常秩序,保障了投资者合法权益。

  监察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09年以来,监察部会同公安、检察、证券监管等部门,强化综合治理,突出查办案件,重点打击国家工作人员涉嫌内幕交易不法行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国资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国资委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国有股东涉及上市公司的内幕信息管理工作作为监管重点,并为此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和社会效应。

  而据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08年以来,证监会共调查内幕交易295起,占新增案件的45%。今年1—10月,证监会新增非正式调查案件100件,其中内幕交易74件;正式立案88件,内幕交易42件。从移送公安内幕交易案件数量看,2008年移送4起,2009年移送8起,今年以来移送14起。

  该负责人介绍,从上述查处的这些内幕交易案件来看,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是利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内幕交易增加;其次是内幕交易手段更趋隐蔽和复杂;第三,知情人有扩大趋势。

  “我们最近在查的一个案子,涉及到的内幕知情人达546人。”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该负责人还表示,虽然案件从数量上来看有所增加,但是异常交易的情况却在下降,这是因为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力度在增加,同时,与相关部门进行了配合,提高了查处能力。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