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评论:基金黑幕 规范之途无法忘记的路标

2010年12月01日 13: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0年国庆,处于休市期间的证券市场发生了一场“地震”,震源来自刚刚上架的《财经》杂志10月号刊登的《基金黑幕》一文。文章直指基金不仅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而且存在违法操作,如通过“对倒”和“倒仓”来制造虚假的成交量。正是这颗“炸弹”的引爆,加速中国基金业走上了法制、规范和稳健发展的轨道。

  一晃10年过去了,中国基金业管理的资产净值规模从事发时的近700亿元,急剧膨胀至如今的近3万亿元。但是,在基金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时传出“老鼠仓”、内幕交易等违规“噪音”。我们无意夸大“基金黑幕”的影响,但它透露出市场规范发展的艰巨性,仍然值得思考。

  理念之争挑开黑幕一角

  在当时,基金业被管理层列为“超常规发展”的培养对象。作为新生的机构力量,基金的一举一动备受市场的关注,是影响市场走势的重要角色。

  然而,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中国基金业发展的最初时期,立法与体制不健全、行业规范经验不足等等,为基金业各种违规操作甚至简单化的恶劣操作手法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引起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不满。

  回到本文开头,还原《基金黑幕》这一事件,需要从10年前关于基金投资理念和方法的一场争论开始。

  分散化、长期化投资还是重仓持股、短炒投机?中国基金业在成长最初期遭遇了两类投资理念的争锋相对,而这也正是当年异常年轻的行业成长中遭遇的第一个烦恼。

  “中国基金业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十二年,但规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我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对自己来说十分困难,但又是最有希望的一条道路。”这是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的公开表述。

  洪磊可以说是深刻见证了中国基金业发展进程并切身体会了行业前进中的每一个波澜。1999年底,他当时的身份是嘉实基金的总经理,因为对现在看来早已是“普世原则”的基金投资理念和方法的坚持,他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两个对立阵营的漩涡之中。

  嘉实投研层毅然坚持的这条路便是基金投资中的分散化、长期化投资理念,而这与当时盛行的重仓持股、短期化操作背道而驰。在一篇媒体刊发的嘉实基金访谈录中,嘉实基金总经理洪磊和投资总监波涛系统阐述了他们的投资理念,“我们的投资战略建立在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信念的基础上,建立在历史统计的基础上,是把长期持有和时机抉择这两种经典投资战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用科学的历史的态度对待市场,对待投资,利用一种定量化、模型化的投资决策模型,进行‘指数化’操作,同时进行最低限度的必要介入。我们希望能用一种真正投资的方式来管理基金”。

  这一明显超前的投资理念与当时环境下主流投资模式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波涛和洪磊相继离开嘉实基金。

  这场“分歧”仅是当时“基金黑幕”被爆料前基金江湖的一个缩影,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了其后曝光“基金黑幕”的引线,关于基金的操作方式的争议由此最终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市场一片哗然

  在《基金黑幕》文章撰稿人李菁眼里,相关报道对业内是一个极大的震动。之所以被定义为一场并不光彩的黑幕事件,均源自2000年时“老十家”基金公司旗下多只封闭式基金的某些存有争议的操盘手法被公开曝光。《财经》杂志透过一份记录多只基金交易行为的报告,在媒体上把矛头对准了涉嫌倒仓、操纵市场等违规操作的证券投资基金。

  文章评析了一份来自上交所监察部工作人员对基金交易行为有确切描述的报告,而该报告跟踪了1999年8月9日至2000年4月28日期间,国内10家基金公司管理的22只证券投资基金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大宗股票交易的记录,得出基金有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结论。顷刻间,市场一片哗然。

  在相关各方展开激励争论的同时,吴敬琏等经济学家也参与到这场讨论当中,讨论的重点上升到资本市场功能和机构投资者定位的高度,并引起了国家高层的重视。半年后洪磊出任了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掀开了基金规范发展的序幕,《基金法》立法的进程同时得以加快,《基金黑幕》文章涉及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受到了处罚,为这场投资理念和方法之争正式画上了句号,其后价值投资逐步在基金投资中占据了主流。

  “基金倒仓、对倒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交易公平,是欺诈行为。”《基金黑幕》撰稿人李菁在接受采访时仍感觉10年前的那场“斗争”历历在目,而她当时承受的巨大压力可见一斑。

  “基金公司肯定不会就此罢休,他们认为自己追求超额收益的手法很普遍、很自然”。紧接其后,老十家基金公司联合发表声明谴责《财经》的报道失实,而此后双方在报纸上的声明共计三个来回。

  就在双方争执呈白热化态势时,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表态,欢迎新闻媒体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督,并表示监管部门对于调查属实、确有证据的违规行为,一定会依法予以处理。此后,证监会要求10家基金公司进行自查,但结果惊人的一致:各基金公司表示并不存在对倒行为。

  事实上,2000年底时证监会就已组织开展对基金公司进行交易行为的全面检查,次年3月最终发布检查报告称:10家公司中有8家进行过“异常”的交易操作行为,其中一家基金公司的异常交易尤其突出,涉嫌操纵股价进行证券欺诈。对此,证监会在2001年3月对该基金公司依法立案调查,而后对相关人员做出了处罚决定。

  至此,沸沸扬扬的“基金黑幕”纷争暂告一段落,但它却成为国内基金行业发展初期告别混乱和无序的起点,也成为中国基金行业稳步迈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开端。

  规范之路漫漫

  纷争与对峙过后,基金行业的法制与制度建设加速推进。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施行,给国内基金行业此后高速而平稳的黄金发展期奠定了良好的法律环境。而此前媒体关于基金黑幕的舆论监督也成为推动基金行业迈入规范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对于十年前的基金黑幕事件,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办公室副主任、原《证券法》、《信托法》、《投资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王连洲认为:“基金黑幕事件给我们制度的健全敲响了警钟,基金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基金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给决心大力整治、规范基金市场带来了一个契机和由头。”

  有趣的是,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如果将视野放眼至基金份额占全球半壁江山的美国,我们同样可以追寻到一条曲折反复的基金发展轨迹。1926年在波士顿设立的“马萨诸塞州投资信托公司”,是美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共同基金。而初期的美国证券和基金市场也是一个极度自由和个人英雄主义充斥的市场,道德风险失控曾导致市场操纵、利益输送、欺诈、合谋等行为泛滥,而这些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其突出。

  确实,“基金黑幕”事件不仅成为基金行业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再到有效过程中没有绕过的一个门槛,更加掀起了对基金这类曾寄予成为“资本市场中最健康力量”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理念的大讨论。

  短期超额回报还是长期稳定收益?分散投资还是重仓押宝?持有人利益至上还是股东利益为大?基金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还是投资者的理财工具?这一系列的矛盾与争议仍然存在,并正以某种方式延续。

  “在目前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环境下,基金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基金业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改革,基金业代表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应依附于资本市场的卖方,他是独立的买方力量。应该行使自己手中的定价权、投票权,促使上市公司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才是整个行业的使命,也是行业存在的理由”。在一次研讨会的发言中,作为监管者的洪磊态度依旧明确。

  目前,国内基金公司数量已经由“老十家”增至62家,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最高时超过3万亿。十年后的今天,日渐规范和健康的基金行业已然成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但我们仍无法忽视的是,国内基金行业近年来仍不时因老鼠仓、内幕交易等违规操作等危害持有人利益和行业声誉的行为而蒙羞。所幸的是,监管之剑始终高悬,新一轮“扫黑”风暴已经刮起。11月18日,中国证监会表示,下一阶段将协同多部委,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改善环境、打防结合、监管协作等五方面入手,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行为,风口浪尖上的基金业自然是重点稽查对象。正所谓山高路远,行业规范发展路漫漫。  ⊙记者 王文清 涂艳 卢晓平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