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货币政策转向 A股或现“震荡格局下结构性机会”

2010年12月13日 16:3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宏观政策定调,2011年货币政策将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A股市场对此反应积极。市场人士表示,在政策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未来A股市场或显现“震荡格局下的结构性机会”。

  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进一步深化了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增强宏观调控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政策基调,也意味着在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之后,中国货币政策将告别两年来的“宽松”,从而回归常态。

  对于货币政策转向成定局,A股市场作出了快速反应。13日当天,沪深股市高开高走。上证综指成功收复2900点整数位,深证成指则出现3%以上的较大涨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货币政策走向,使得市场对于政策的预期趋于明朗。在这一背景下,A股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走升。”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滕印说。

  另一方面,在11月宏观数据出炉前夕,10日晚间央行再度动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调控流动性。“与此前市场盛传的‘加息’相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力度小于预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沪深股市延续反弹。”滕印说。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年8月央行开始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已逐步朝着回归常态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来,央行在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同时,先后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在10月宣布近三年来首度加息。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运用,表明了央行回笼货币流动性的意图和应对通胀压力的决心。

  尽管央行的一系列举措并非直接针对资本市场,A股市场的运行特征仍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上证综指为代表的大盘股指数出现震荡调整,而以新兴产业为主的中小板、创业板指数不断创出新高。市场表现的分化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于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预期。

  依据对历史上货币政策变动与证券市场走势关系的研究,滕印分析认为,一般而言“宽松”货币政策对应全局性的牛市或阶段性大行情,“紧缩”货币政策对应熊市或阶段性大调整。而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期间,市场通常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震荡。

  近期A股市场频繁出现的震荡行情,恰好印证了滕印的这一判断。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及再度加息的市场传言的影响下,11月末以来上证综指反复调整,盘中数度跌破2800点整数位。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的首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又出现了强劲反弹。

  对于货币政策变化明朗后的短期市场表现,机构存在一定分歧。部分市场人士表示,在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上证综指有可能回补10月行情形成的向上跳空缺口,并对半年线支撑形成考验。也有市场人士认为,由于前期的快速大幅下跌已经部分释放了市场风险,A股市场可能在“利空出尽”效应的刺激下,迎来阶段性反弹。

  在货币政策变化的中长期影响方面,机构的判断则趋于一致。一方面,“稳健”货币政策并非全面紧缩;另一方面,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元年,考虑到证券市场在支持经济转型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A股市场虽然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但也并不存在大幅调整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而言,‘指数震荡下的结构性机会’仍将是中长期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滕印说。

  多位基金业内专家表示,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将进入关键期,并将给A股市场带来诸多结构性机会。其中,作为“十二五”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直接受益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和投资潜力。与此同时,消费升级也有望使“大消费概念”投资价值凸现。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仇彦英则表示,相对于给股市资金面带来的实际压力,货币政策转向的影响或许更多地体现在心理层面。而在政策变化预期明朗的背景下,A股市场或将回归其固有的运行规律,即更多地取决于宏观经济走向,取决于行业板块和上市公司个体本身的投资价值。(潘清)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