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专家谈旧城改造 老城如何变身文创园?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专家谈旧城改造 老城如何变身文创园?

2010年07月29日 09:35 来源:东南网-海峡导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古老的街区,历史的记忆。日前,厦门市有关方面对外宣布 ,将把大同路改造成“闽南文化大观园”。为此,记者独家专访了台北市文化局研究员林絮霏,请她就台北经验谈谈,如何把时尚创意元素融进历史和闽南文化中,形成既现代又怀旧,还具有闽南特色的老城区。

  创意市集、潮人出没 老街变成时尚潮人街

  1099米长的大同路,承载着老厦门人的回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这个老城区、老厦门的历史。

  怎么把它变成时尚的“闽南文化大观园”呢,林絮霏有话要说。

  西门红楼,是台北的创意名片,在这座老房子里,有许多创意小店,新加坡、马来西亚来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淘到独一无二的东西。每个周末,红楼外的大埕上,还有许多单干的创意潮人,画像、手工包、铁艺、手工皂,每一件商品,都是精致、特别到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这些小东西上,还有很多闽南、中华文化元素的呈现,“哈,太中国了”,这很容易就吸引了老外的眼光。

  在林絮霏的印象中,西门红楼的改造遇到了许多困难。以前,那边是一个菜市场,有好几个部门共同监管,这样就成了多头马车,最后谁都不管,做的几次规划也都失败。

  后来,文化局单一承担下来,“当时我们需要一个文创市集,就想着能不能把它规划出来。”林絮霏说。

  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通过调查、评估、分析,“我们先进行测试运营,万一方向错的时候,还可以改,最后再慢慢定性,有些测试我们做了半年多。”经过发展,西门红楼现在变成台北市最固定、最有名的文创市集之一。

  西门红楼对面,就是西门町。“小时候,到了这里,就是到了台北。但现在,这里成了潮人出没的地方,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家,最多去怀想一下当年的风云。”台湾长大的帅哥教授聂建中,虽然也是“资深潮人”,但近50岁的年纪,还是让他对西门町却步了。

  确实,现在的西门町,林立着大大小小的时尚小店,风格类似于中山路的“女人街”,但无论是品种还是“潮”度,都紧跟国际化。每晚,西门町还有许多街头艺人表演,古怪、稀奇到让人叹为观止。

  西门町的末尾,文化局将其规划为“西门町电影主题公园”,此外,还划出一片地,让都市的滑板族、涂鸦族可以过去举办活动。

  艺术家出手办展、拍电影,老屋名扬四方

  拍《艋胛》时,有一个场景是在“剥皮寥”拍的。这个地方是台湾唯一从清代保存到现在的老街,一个本来很破败、小小的街道,现在成了游客争相观看的地方。

  林絮霏介绍,剥皮寥是一个老社区,因为百年小学就在那里,属于学校用地,不能营业,不能卖东西。当整修剥皮寥的任务落到文化局身上后,大家都在思考,老的社区、住了四世同堂的人,到底要如何重新整修呢?

  “我们开始实地考察,做调查分析。”林絮霏说,最后,他们把剥皮寥整修成新旧结合的建筑风格之后,开始举办一些影像展。

  做“剥皮寥影像展”时,文化局就委托一些很有名的艺术家进社区,和居民混、跟居民聊天、互动。林絮霏介绍,每件艺术品做的过程中,都是跟居民的记忆相关,通过艺术家的手法呈现出来。到《艋胛》在剥皮寥拍摄时,他们把整条街修好红砖,装上道具,古老的照相馆,复古街道,味道都拍出来了。

  “当时,大家都很期待!”林絮霏说,“最后,《艋胛》红了,剥皮寥也火了,老城区‘活’过来了”。(记者 林靖东 林江琳 实习生 蔡志超/文 林靖东/图)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