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语言学者谈汉字繁简之辩 观念有共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两岸语言学者谈汉字繁简之辩 观念有共鸣

2010年08月03日 14: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台北8月3日电 (记者 刘舒凌 路梅)正在台北举行的第15届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上,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良和淡江大学教授傅锡壬惊讶发现,他们各自“简体字有历史传承,有民间基础”、“教学应‘由繁入简’,书写则‘繁简由之’”的观点从对岸学者那里得到共鸣。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财团法人促进中国现代化学术研究基金会连续2天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将近年在两岸常引发争论的汉字繁简之辩列作一大讨论议题,汇集台北、厦门、北京多位语言学者进行讨论。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良指,“简体字在1949年以后在大陆出现、通行”的观点,是一种误解。他说,简体字有历史传承,有民间基础。“今天大陆使用的简体字绝大多数在古籍中出现过,并在民间长期流行;古籍原始资料如敦煌卷子斯3872《维摩诘经讲经文》中,夹杂‘门’、‘诫’、‘准’、‘个’等简体字,与今日简体写法相同。”

  台湾学者、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金荣华在其提交大会的论文中写到,汉字在唐朝楷化以后,当时敦煌写本里就出现了不少繁体字以外的写法,有的是简化,有的是繁化,但简化是主流。

  金荣华分析,宋元时,通俗文学刻本因市民阶层兴起而兴盛,书写简体字更多了;明清以降,简体字传承不息。“这个现象显示,千余年中国社会上的汉字使用,官方和士大夫阶层固然绝对以正字或繁体字为准,民间则比较没有拘束,简体字约定俗成,生生不息。”

  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傅锡壬的论文直截了当提出,大陆文字改革是严谨的。

  他说,1935年以前,提出文字改革或参与简化字的学者有钱玄同、胡适、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等200多位作家、学者;1949年以后,有郭沫若、马叙伦、王力、吕叔湘、周有光、季羡林等;多数是学界颇具声望、为两岸共同推崇的语言音韵学家,他们文字改革诚意与严谨不能一笔抹杀。

  多位学者都同意,目前不可能让两岸任何一方抛弃现行文字使用方式。那么,两岸繁简字恢复互动20余年后,又应如何看待其未来走向?

  金荣华说,目前也许是两岸繁简字尝试整合的时机。他建议用普查的方法广为征询民众的意见,就文字使用的相近习惯作部分整合。

  傅锡壬的观点是,现行两岸文字并行易造成误解,建议教学提倡“由繁入简”,书写则“繁简由之”。“识繁”,是为了解中国文字造字规则“六书”之美,“书写繁简由之”,是给中外学习汉字者更多的使用方便。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华学诚说,繁体字或简体字本身都不是独立自足的汉字系统,亟需找到繁简统一的最大公约数,应推动现行汉字标准化。

  曾良认为,“识繁写简”能“轻重合宜”,符合方便实用原则;对于一些简体字不与繁体字一一对应的情况,两岸学界可根据实际编纂详细的繁简对应字典。(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明】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