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赴台陆企齐叹不易——我们像“黑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第一批赴台陆企齐叹不易——我们像“黑户”

2010年08月17日 16:2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台湾《工商时报》8月15日发表题为《陆资叹……台湾居大不易 》的报道,以下是文章内容摘编:

  由“经济部”次长梁国新率队的“陆资来台说明会”一行人,日前在大陆进行“招商”,这是两岸签署ECFA后首次、也是登陆层级最高的一场大型招商会。在国台办的全力支持下,有近200家中国中央级企业一把手的高层捧场。当梁国新一行人在北京热闹地对陆资进行招商时,第一批来台的陆资,却是个个哀叹:“我们像是黑户。”

  开放陆资来台,已逾一年。一年多来,不管是量与质,不管台湾这边还是对岸,都不尽如人意,其中又以已来台的陆资最觉得在台湾事事不如人。

  月前,“经济部”特别办了场“在台陆资企业交流会”,一方面让在台陆资企业能够彼此交流,同时,也从中了解陆资企业在台的情形,甚至想要知道陆资企业在台湾到底过得好不好?结果,他们说,“我们也很想说在台湾很好,但是,大大小小的很多方面,实在是很不好”。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台湾分公司总经理周莹,是中国8家航空公司来台的第一批陆资代表之一,她从2008年到台湾,就快要满两年了。当她在台湾“停留”满183天开始,财政部国税局就开始向她收税了,她也开始缴税,却拿不到在台工作签证。因力没有工作签证,她无法在台申请居留,在台期间她只能算是“停留”。

  只能“停留”不能申请居留的周莹,因此不能在银行开户及投资交易、没有劳保、也没有健保,更无法让配偶与子女随行……而且还不能考驾照。让周莹最感到不解的是,为了能够在台“居留”,她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追踪,前前后后问了很多人,每个单位讲的都不一样,每个单位都说是另一个单位的问题,等到她循线追踪到最上一层、也是最初的部门时,得到的答案竟然是: “我们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在追问问题出在哪里的过程中,周莹发现,在台湾只要遇到“陆资”、“大陆人士”,似乎就无法可依,就算有法也不敢依,有程序也不敢做,每个人对法、对程序的解释都不同,当追根究底时,就得不到答案了。

  周莹颇为无奈。在没开放前,她是那么的向往台湾,来到台湾后,她真是没想到,要在台湾“居”,竟是如此的“不易”啊!这不是周莹一个人的个案,只是,在当天的会场上,周莹是第一个大声说出感受的人,而当天把感受说出来后,出席的在台陆资代表一个接着一个重复着同样的话。周莹说的是所有在台陆资企业的陆籍工作人员的共同问题。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台湾分公司总经理张允也纳闷,他们明明就是来工作,却无法得到工怍签证,也不能申清居留,只能获得停留证。停留,又是期限停留,按“两岸人民条例”规定,陆籍人士每次在台停留最长只能4个月。张允就很不解地问,既然开放陆资来台,为什么要怕陆籍人士来台工作呢?

  他说,他们在美国也有设分公司,美国就很乐意发工作签证给他们,因为美国人“觉得这样会带来消费力”。陆籍干部在台只是停留,不能居留,让第一批8家陆资航空公司最大的麻烦是,陆籍干部的薪资不能列费用,因为他们在台只是“短暂”停留。

  像周莹、张允,还有其他来台陆资的陆籍干部,来台时间都超过一年,怎么会是“短暂”停留?这是因为在过去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每隔三四个月就要出境一次,出境是回中国大陆、还是香港、或其他国家不管,总之,必须要出境后,才能再入境,因为规定就是这么定的。

  周莹说, “我们是第一批来台的陆资8家航空公司,在家乡很多人都问我们,在台湾好不好啊?我们也很希望说,很好啊!但是,大大小小很多地方,真的是都不大好呀!”就因为很多地方,在台陆资实在说不出一个“好”字,开放陆资入台一年来,累计也就只有新台币25亿元,在台陆资企业齐声说:如果不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不方便,陆资来台的投资金额与家数,就不会这么少。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