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述李登辉如何搞垮了国民党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细述李登辉如何搞垮了国民党 (2)

2010年08月25日 15: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李登辉其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耍弄权谋

  被蒋经国当做“镇岛大将军”的郝柏村,已成为李登辉不得不防的人物。郝柏村于1981年12月调任“参谋总长”,1986年3月进入国民党中常会,成为中常会中惟一的职业军人。按照岛内军界的规定,“参谋总长”任期2年,可郝柏村竟然连任4届8年。李登辉担心的就是郝任职“参谋总长”时间过长、积累人脉资源过多。更让李登辉不放心的是,在蒋经国去世后,蒋家成员、特别是宋美龄女士对郝柏村分外信任,来往甚多,颇有把郝柏村当成减缓“非蒋化”进程保护神的涵义。郝柏村成为李登辉整治的重点对象。

  1989年11月22日,郝柏村的“参谋总长”任期再次到期,李登辉用国民党中常会的名义决定郝柏村出任“国防部长”,遗缺由“空军总司令”陈龄接任。李登辉把郝柏村从具有调动、指挥军队权力的最高军令长官“参谋总长”的职位上拉了下来。

  李登辉全方位、多层次的清理异己、巩固权力行为,激化了党内矛盾,逼得一再遭到排挤的亲蒋势力起身反扑。1990年2月21日,又是国民党临时中央全会提名新一届正、副“总统”的日子。“总统”换届,成为亲蒋势力反扑的极好时机,当然会以“民主选举”、“参选竞争”为名进行拼死一搏。

  在整个“总统”选举过程中,李登辉很有章法,步步为营,将亲蒋势力的进攻一一击溃。李登辉先是在1990年元月2日放风要让李焕出任“副总统”,在遭到痛恨李焕投靠李登辉的亲蒋派的激烈反对后立即终止。再是阻止蒋纬国竞选“副总统”。亲蒋派利用此次机会准备把蒋纬国扶上台,以限制李登辉的权力,在拥蒋一方为蒋纬国大造声势、广泛活动的喧闹声中,李登辉宣布将与“总统府秘书长”李元簇搭档参选正、副“总统”。

  对此,亲蒋派决定公开抗争,这就是在国民党演变史上影响深远的权力斗争——“二月政争”。在政争热潮中,亲蒋派被称为非主流派,李登辉的亲信势力被称为“主流派”。在2月11日举行的国民党第十三届临时中央全会上,非主流派提出要以“不记名投票方式”决定候选人,主流派提出依照惯例“起立、举手方式”决定候选人,最后主流派的意见获得通过,“双李配”获得党内通过。这次会议是国民党逃台40年来党内爆发的一场最大的公开权力斗争。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国民党内部分裂成“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两大政治派别。

  1990年3月21日,李登辉、李元簇在“总统”、“副总统”选举中分别以高票当选。这是台湾在结束蒋氏父子“强人政治”后第一次“总统”选举。李登辉在“国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投票中高票当选,标志着大陆籍“法统”势力主政时代的结束,以李登辉为首的“本省台独”势力主政时代的正式确立。

  李登辉当选“总统”后,立即改组任期还不到一年的“李焕内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要李焕退出政治中心。非主流派为了保住本派的利益,为了防止本派地盘再度缩小,所以不能再让出“行政院长”的职位。在整体利益面前,非主流派只有一致对付主流派。李焕及其支持他的人马,采取一连串“院长保卫战”。4月28日,“立法院长”梁肃戎出面邀约李焕、林洋港、郝柏村等非主流派大老餐叙,以迂回手法向李登辉表态支持李焕。以中生代增额“立法委员”为主体的“新国民党连线”,也频频展开造势活动,发动一百多名资深和增额“立法委员”连署,向李登辉展示李焕在政坛的影响和实力,声援李焕连任。林洋港也三度公开表示支持李焕留任,向李登辉挑战。

  李登辉一年前调升李焕到“行政院”,并非是重用李焕,主要目标是为了先除掉“接班四人帮”中的俞国华,再把李焕调出党务系统予以架空,为最终撤换李焕埋下伏笔。李登辉见非主流派反对情绪过强,只有利用非主流派来打击非主流派这一用过多次但十分有效的手法,接受元老陈立夫提议,任命内心极为反感的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长”。

   清除郝柏村

  1990年5月2日,在星期三的国民党中常会例会上通过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长”的提名。郝柏村出马,让绝大部分媒体和关心政治的人士跌破眼镜,民进党和一些舆论都抨击这是“军人干政”、“恢复军事统治”。但是人们马上从李登辉的决策中觉察到了李登辉的用意:堵住非主流人士的嘴,拔出眼中钉李焕,封杀林洋港,可谓是一石三鸟之计,这正是李登辉政治手腕高明之处。他不顾民进党和社会上的反对,在5月20日宣誓就职时,提名郝柏村为“行政院长”。自此,李焕离开决策中心,如俞国华那样,开始过起“政坛闲人”的日子。

  郝柏村上台后,针对台社会治安持续恶化、民众普遍感到不安和恐惧的情况,以“强势治安内阁”为口号,实施铁腕统治。一时间,治安状况有所改善,社会秩序渐入正常,“台独”气焰有所收敛。“李郝体制”在这一时期的合作,正如李登辉早先对“立法委员”所说的达到“肝胆相照”的境界,“总统府”与“行政院”度过一年多的“蜜月期”。但是,对于郝柏村,李登辉并没有就此住手,还是要彻底清除。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登辉为实现“一石三鸟”,把郝柏村扶上台,并违心地对郝大加赞扬,现在要郝下台,何患无辞。1991年8月以后,因为李登辉不让郝柏村参加军事简报会议两人开始起矛盾。1991年下半年,“立法院”总质询时,“立法院”次级团体“新国民党连线”明显支持郝柏村,主流派的“集思会”若干“立法委员”则以猛烈炮火攻击郝柏村。台湾政坛上特有的“代理人战争”打响了。在关于蒋仲苓的授衔“一级上将”和刘和谦出任“参谋总长”问题上,两人发生直接冲突。1991年6月,就职刚满一年的“郝内阁”爆发“华隆案”,李登辉信任的“交通部长”张建邦因与翁大铭有财务上的纠葛被传讯而辞职,新任“交通部长”简又新上任不过半年,又因“荣工处承包十八标工程案”,所属8人被法院提起公诉,主流派趁机大做文章。

  李登辉和郝柏村的矛盾正在不断加深。1992年3月,两人终于在关于“修宪”中的“总统选举”问题上,是用民进党主张的“直选方式”、还是用国民党主张的“委任投票直选方式”问题发生严重对立。李登辉站在民进党的意见一边,郝柏村站在国民党意见一边,这让李登辉十分不满。“总统选举方式之争”,是国民党内主流派与非主流派自1990年“二月政争”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政争,郝柏村的转变深深激怒了李登辉。同年12月,李登辉又准备把“阁员”、“国防部长”陈履安调任“监察院长”,直到3个星期后才由“总统府秘书长”蒋彦士通知“阁揆”郝柏村,此事则是深深激怒了郝柏村。至此,双方的误解和对立已经很深,李、郝关系到了摊牌的地步。李登辉暗中部署,筹划逼郝下台方案。1月18日至1月28日,李登辉和郝柏村10天见面3次,屡屡正面交锋。李登辉面逼郝柏村下台,郝柏村当面抵制。

  然而,李登辉运用手中的大权,结合民进党势力,还是击败了“军事强人”郝柏村。1993年元月29日晚,一败涂地的郝柏村只得发表辞职声明。2月4日,郝柏村率“内阁”总辞,同时出任国民党“中央政策小组召集人”。2月10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连战出任“行政院长”的决议,连战在李登辉5年间主导的第四次“内阁”改组中成为新的“阁揆”。李登辉与郝柏村由“肝胆相照”到“肝胆相裂”,是一场活生生的权力斗争,其结果,以郝柏村被迫缴械而告终。

  郝柏村的下台,是李登辉策划、推行的“非蒋化运动”的结果,是非主流派的重大挫折。自此,非主流派全面退出国民党决策圈,国民党内失去了有效制约“国民党台湾化”、“李登辉独裁化”的力量,失去了避免国民党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路上越滑越远的刹车功能。自此以后,李登辉利用国民党,放手推行“本土化”和“台独”政策,也埋下了日后国民党失去政权的重要根源。这才是国民党的悲哀,这才是台湾人的悲哀。(环球网)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