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两岸签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实惠两岸老百姓

2010年12月27日 09:24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台湾90%的中药从大陆购买,图为台北迪化街中药商正在抓中药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大陆游客赴台如发生意外,无论就地或返回治疗,费用将大大减少

  为期3天2夜的第六次“陈江会谈”,于12月21日在台北结束。此次会谈中,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签署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随着两岸民众交流的日益频繁,双方在疫情防治、医疗救助等问题上的合作越来越迫切。舆论认为,这一协议的签署等于给两岸民众搭建起一个“安全网”。

  大大节省各方成本

  “台湾中药材90%来自大陆,而60%的民众经常将其作药补,消耗量很大,因此它的安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跟大陆签了这个协议之后,双方都要对中药材的安全做好管制,大家以后就可以吃得放心。”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对刚刚签署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非常赞赏。

  据报道,此次两岸医卫协议签署后,双方将在传染病防治、医药品安全管理及研发、中医药研究与交流及中药材安全管理、紧急救治等四大领域展开合作。台北市议员、医学博士潘怀宗教授认为,这些都是两岸民众迫切需要的。

  对于第一项传染病防治,目前,每年往返两岸之间的民众超过500万人次。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如不建立通报机制,一旦重大疫情发生,后果将非常严重。此次医卫协议签订后,未来大陆如果传出重大传染疾病、疫情会立即告知台湾,让对方采取紧急防范措施。平常两岸也会交换疫情信息,不用再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框架下的平台。

  第二项医药品安全管理及研发方面,则将为台湾省下大笔资金。过去台湾药品、医疗器材要想进入大陆市场,都必须重新通过临床试验、产品检验等,但协议签署后,未来在台湾检验合格的相关产品就能直接销往大陆。台湾医药界认为,在研发罕见疾病药品方面,台湾临床人体样本数太少,大陆则有十几亿人口,两岸人种类似,展开跨境临床实验可缩短研发时程。

  此外,大陆近年研发出一系列高科技医疗仪器,如电脑断层仪、激光静止手术设备等。过去台湾从欧美进口类似设备,动辄花掉几千万元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如果两岸认证标准统一后,台湾就可以直接购买大陆的设备,医疗成本大大下降。

  第三项中药材方面,台湾每年需从大陆购买4.4万吨,购买额在35亿元新台币左右。协议签署后,未来大陆输往台湾的中药材必须经过源头管控、海关抽验、市场抽验三道程序以保障安全,这被台湾业内人士形容为“台湾莫大的福气”。

  第四项紧急救治方面,协议中规定未来无论大陆游客赴台或台湾民众“登陆”,一旦发生重大意外,双方都会协助安排医院收治。过去包括林志玲在内的台湾名人在大陆发生意外,都是通过国际SOS提供的医疗救援服务返台,花费不菲。将来,两岸卫生部门将与相关医疗、航空单位合作提供类似服务,费用将减少一半。

  瞄准大陆8500亿商机

  由于大陆已将医疗、生物技术产业列入7大战略新兴产业,并提出3年8500亿元人民币的医改方案,岛内医学、医药、医疗界都视其为不可错过的商机。

  11月,历年规模最大的台湾医疗院所团登陆上海、南京及重庆强打台湾医疗服务品牌。台北世贸中心副总叶明水表示,目前两岸正推动建立跨海医疗院所对接平台,实现病历、医疗全方位共享,未来大陆患者住院期间可以转院到台湾治疗。台大国际医疗中心执行长谭庆鼎则指出,以单位人口数计算,台湾医生数量是大陆的1.4倍,护理人员是大陆的3倍,床位是大陆的2倍。台湾相对于大陆拥有较丰沛的医疗资源,加上华人社会前几大死因都相同,因此台湾医疗能够提供给大陆民众质量更好的服务。

  台湾私立医院则准备重点抢攻大陆民众的美容、体检市场。台湾新光医院代表缪信宇说,该院2009年接待的大陆体检团超过20个、300多人,未来希望能吸引大陆民众定期赴台体检。台湾亚立山大医院院长郑孝威则以大陆超女王贝整容致死举例说,岛内医疗美容相对更有保障,医疗质量与整体服务更优质,如大陆注射玻尿酸的价格是台湾的5至7倍。

  相关链接:

  绿营不再“搏命演出”

  每逢陈云林赴台,“台独”分子都要出来闹场吸引眼球。但此次医卫协议有利两岸民众福祉,绿营人士自知没法操弄,也就不再“搏命演出”。据台湾媒体报道,面对零星的抗议人士,陈云林一派从容,不时微笑以对,让在一旁的海基会人员印象深刻。

  为了欢迎贵客,承担接待任务的台北圆山饭店特意在菜单中添加了四神汤、麻辣臭豆腐、金瓜炒米粉、松阪米粉汤等经典台湾小吃。海协会副会长郑立中品尝到四神汤时赞不绝口。(《世界新闻报》 吴灿)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