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谈两岸关系热点问题(全文)(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谈两岸关系热点问题(全文)(2)
2009年03月11日 2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2008年12月21日下午,第四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上海闭幕。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在闭幕式上宣布大陆各有关主管部门专门为加强两岸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订的10项政策措施。 中新社发 潘索菲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二、按照预定计划,海协会和海基会的第三次会谈将在今年上半年举行,请问具体是什么时候?3月份两会之后是否就会展开磋商,哪些是优先要商谈的议题,有望在哪些方面达成新的共识?

  两会已达成一年两次、交替在大陆和台湾举行商谈的制度化安排。因此,今年上半年,两会将在大陆举行第三次商谈。根据我刚才介绍过的总体思路,上半年的商谈将集中在经济往来正常化方面。比如说,两岸空中直航虽已实现,但仍是包机形式,需要我们推动建立正常航班,从而实现两岸完全意义上的通航。再比如,目前大陆企业和资金还去不了台湾,大陆一些商品入岛也有困难,我们也需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实现两岸完全意义上的通商。还有,两岸经贸往来虽已十分密切,但金融合作仍未开展起来,我们要通过两会商谈尽快启动两岸金融合作,这里面包括两岸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合作以及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等四方面的内容。以上这些努力综合起来,就可以说两岸经济往来基本上实现了正常化。

  第三次商谈的议题是什么,双方仍在协商,初步共识:一是开通两岸空中定期航班,二是加强两岸金融合作,三是两岸司法联系与协助及共同打击犯罪等。当然,双向投资问题也将是商谈的重要内容。至于下半年的第四次商谈,还要根据今年的形势发展和需要而定。初步考虑是在两岸经济往来实现正常化基础上,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其中包括协商投资保障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协议、贸易争端处理机制、产业标准的共同制定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总之,两会之间已经建立起很好的工作关系,我相信在两岸同胞的支持下,今年两会商谈会更加顺畅,更加务实,从而为两岸同胞带来更多实际利益。

  三、2008年大陆出台一系列措施帮助台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落实情况如何?今年还会出台哪些新措施帮助台商?在加强与台湾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克时艰方面还会出台哪些新措施?

  这些年来,我们为推动两岸关系改善,也是从同胞之情出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措施。去年底,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双方尤其是台湾经济带来的重大冲击,我们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又宣布了十项措施,旨在加强两岸合作,携手应对挑战。这些措施逐一都在落实当中。目前,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进一步这些措施切实地落实到实处。这也是台湾各界关注的重点。

  我知道,台湾方面很关心能否帮助解决大陆台资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实际上,这十项措施很大程度上也是为此而制定的。十项措施中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大陆扶持中小企业的财税、信贷政策,同样适用于台资中小企业。最近我们又宣布,大陆实施的家电下乡、农机下乡,也对台资企业包括台资中小企业产品一视同仁。因为台资企业的发展已经与我们各地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我们还组织服务团队积极帮助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帮助有意愿的企业实现产业转移,开创新的发展空间,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逐步使台资企业的发展与大陆巨大的内需市场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台湾各界还十分关心对台资企业的新增融资额度能否真正落实,有些人担心会“看得见,吃不到”。我们对此十分重视,大陆方面做出的承诺,一定要、也一定会落到实处。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好台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焦点是担保抵押问题,为此我们积极与各地政府协商,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解决措施。比如浙江省专门成立了台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重庆市专门拿出10亿元人民币组建了台资企业担保公司。可以这么讲,台资比较集中的各地政府部门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至于大陆方面今后还会出台哪些新的举措,这要根据形势发展而定。不过大家应该记得,贾庆林主席去年12月下旬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已代表大陆方面明确宣布:“如果世界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台湾方面提出纾解经济困难的要求,大陆方面愿意尽最大努力提供协助。”我们的这一承诺是庄重的、真诚的,也会说到做到。

【编辑:闻育旻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