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敌"共眠——一对"80后"两岸夫妻的沪上生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与"敌"共眠——一对"80后"两岸夫妻的沪上生活
2009年05月07日 10:49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是因为‘贪图美色’才‘沦陷’上海的啦!”陈建明唇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戏谑的微笑。

  陈建明毕业于台湾“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所学大陆研究专业在台湾戒严时期被称为“匪情研究”。结果他研究半天却“主动投敌”,“俘虏”他的是一位江西姑娘熊婷婷。巧合的是,熊婷婷在北京大学所学正是台港澳专业。

  “我们的媒人是全国台联。”陈建明解释这一段两岸姻缘的由来。2005年暑期,全国台联在内蒙古组织了一场两岸学生交流活动。尚在读研的陈建明认识了当时帮忙接待的熊婷婷,开始了跨越台湾海峡的爱情长跑。

  “因为认识她,也因为大陆市场广阔、发展机会多,所以我绞尽脑汁想来大陆工作。正好那时一本面向台商的杂志《移居上海》需要一位台籍人士来帮忙,我就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到上海。”陈建明回忆说。

  陈建明到上海后,由于当时熊婷婷还在北京读书,两人聚少离多,只能靠电话传情。他开玩笑说:“那一年我们为祖国电信事业作出不少贡献。”

  2007年熊婷婷毕业后,在上海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找到工作。两人终于结束“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恋爱历程,喜结良缘。和许多在外地打拼的小夫妻一样,结婚时,陈建明和熊婷婷在各自的家乡台湾云林、江西九江都摆了一场喜酒。两人在上海吴中路购置了一处面积约80平方米的二手房,位于上海本地人居多的普通社区。

  “古北这样台商聚集的高级社区当然环境好,不过我们买不起。”现在“台客生活网”担任经理的陈建明解释说。他说,他们也喜欢与本地人鸡犬相闻的亲近感。

  朋友们都好奇他们会否因为所学的专业,开展“针锋相对”的研究。陈建明说,其实他们就是很正常的两口子,平时在一起谈天说地,很少谈及台海政治话题。

  “比方说看电视,我喜欢看《亮剑》这样涉及国共内战的历史剧,她喜欢看《我爱记歌词》这样的综艺节目。”陈建明两手一摊,“电视遥控器抢不过她,最好的专业交流机会就没了。”

  陈建明的手机里存着一张三口之家的温馨照片,照片正中睁着惺忪睡眼的小家伙,是他们才出生一个多月的儿子。说到儿子的名字,熊婷婷说:“给儿子起名字时,我只坚持一个原则,就是简体字和繁体字写起来是一样,不要给他以后造成困扰。”

  陈建明说,一开始有亲戚建议起名“陈坤怡”,因为上海又称“申城”,“坤”意为“在上海的土地上”,“怡”意为“心在台湾”,这个名字很能体现两岸之间的情缘。“我们很喜欢这个立意,但是觉得叫起来有点绕口没有采用。”

  他们最终给儿子起名“彦博”,因为符合母亲提出的“原则”,而且“两边长辈都觉得琅琅上口,好听好记”。

  “当时想过是不是小孩子生下来后,就马上去办台湾的户口。但后来想想,小朋友难免会有一些病痛需要检查,还是先用上海的户籍,上海的医保制度也比较好。”陈建明说。

  上月16日,“新上海人”陈彦博满月。陈建明赶到九江摆了一场酒,“等到孩子稍大些,还要回云林补办一场喜酒,让爷爷奶奶抱抱孙子。”

  霏霏春雨滴滴嗒嗒地敲打着窗扉。望着雨雾中的上海,陈建明说:“孩子长得很快,等到他咿呀学语时,就能在家门口迎来热闹非凡的世博会了!” (记者李寒芳 许晓青)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