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人才争相西进:"几百年等不到的崛起正发生"

2008年04月23日 13:49 来源:《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台湾104人力银行3月24日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每天有意西进大陆工作的求职者突破1.7万人次,创下该机构自2006年有此项调查以来的新高,较去年8月的统计增加了2000人次。104人力银行行销总监邱文仁表示,这一统计数字在最近一个月内增长了近千人次,预计到马英九上台、两岸直航时间表敲定后,有意赴大陆求职人数还将上升,甚至达到2万人次。

  3月22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后,岛内出现了所谓“马上”效应,包括台湾证券市场上“三通”概念股的积极反应,表现出对尽速松绑两岸经贸政策、推动两岸直航的心理预期显著提升,而104人力银行统计发现台湾上班族西进大陆求职意愿快速升高的现象,也被岛内媒体定位为人才领域的“马上”效应。

  有分析认为,台湾民间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正常化的心理预期空前提升,不少台资企业已着手规划进一步拓展大陆业务,用人需求必然增加,而求职者也表现出更强烈意愿,有理由预见未来在人力资源方面将出现供需两旺的状况。

  “台干”逾六成考虑西进大陆就业

  接近不惑之年,在台湾一家房屋中介公司的“台干”(指台湾企业中的骨干成员)许家豪去年底决定举家移居,移民地不是美国、澳洲,而是上海。搬家前,他卖掉了车子、房子,家具不是在网上拍卖了就是送人了,养了三年多的雪纳瑞(狗)也送给了朋友。许家豪一家三口前往上海,光是行李就有30多箱。而和许家豪同行的还有12位同事,除单身者外,大多数也是举家移居上海。

  近年来,尽管陈水扁当局不断为两岸关系发展制造麻烦,但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仍旧在干扰中持续热络,台商在大陆的事业不断发展,呈现出进一步“西进”、“北扩”的强烈进取心,而同时岛内经济持续不景,失业率不断蹿升,种种因素下,台湾上班族西进大陆就业的意愿事实上一直不断提升。

  104人力银行的调查显示,1995年至1999年间台湾企业派往大陆的员工中,三成一是常驻大陆,两成四是员工个人主动争取,一进公司就被派往大陆的比例仅一成四。而2000年以后,一进公司就被派往大陆的比例超过两成;因公司需要短期赴大陆出差的比例,1995年至1999年为11.8%,2004年至2007年大幅增长至28.4%。

  有岛内人力资源咨询专家分析认为,台湾上班族西进大陆就业大抵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波求职者以非理性的失业者居多,多是百般无奈下寻求出路;第二波求职者以中高阶主管为主,他们多是看好大陆正蓬勃发展的产业机遇,而“抢进”大陆“卡位”;从去年开始的第三波,求职者开始明显延及中阶主管和一般专业人员。

  104人力银行与台湾《远见》杂志3月共同完成的“2008两岸新纪元之上班族与企业西进看法”调查发现,台湾上班族中有超过六成考虑西进大陆就业,有18.6%的受访者表示“已有在大陆工作的经验”,有16.9%的受访者表示“正在寻找赴大陆工作的机会”,有45.1%的受访者表示“曾想过赴大陆工作,但因种种原因还没有动身”,仅19.4%的受访者“从未考虑”西进大陆就业。

  邱文仁认为,台湾上班族对西进大陆就业的看法正跳出“想不想去”的是非题,已进展到“想去,但具体的机会在哪里”等更加务实的问题。

  这一调查还分析了目前台湾上班族赴大陆就业的主要主观原因,有67.1%的受访者认为“大陆发展潜力大,应及早拥有相关经验”,有41.9%的受访者表示“两岸人才合作竞争中,应先行卡位”。

  同样是因为看到这样一个人才市场的潜力,今年2月,104人力银行在大陆推出了“台湾人才网”,以期为台湾求职者和大陆地区的募才企业间架设一个沟通平台。这一网站开通未满一个月,登录的求职简历就超过了20万份,显见新一波台湾人才西进大陆就业潮正在悄然涨起。

  台湾年轻世代争相西进

  时下的台湾年轻人,虽然降生在台湾经济成长最快速的年代,但是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却面临着一个经济衰退最严重的阶段,他们必须接受巨大的求职压力。根据台湾当局主计部门的统计,岛内15岁到29岁人口的失业率2007年前9个月高达7.6%,将近整体失业率3.92%的两倍,而自2000年起的多年里,这一数字一直都在7%~8%之间。而同时,另据台湾当局“劳委会”的调查显示,有四成八的台湾年轻人愿意到岛外工作,首选是亚洲,大陆排名第二。

  据台湾媒体报道,岛内人力资源专家观察认为,与10年前不同的是,从台湾到大陆工作的群体,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变化。10年前,咨询去大陆工作情况的人,以40岁左右的居多,现在下降至30岁以下,不少留学生学成后也不回台湾,直接把大陆当作求职首选。

  《环球》杂志记者接触的不少台商和岛内民众,他们已经或正在积极规划把孩子送到大陆高校就读,原因大同小异,不外乎就是认为孩子未来的事业发展将与大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记者认识的一些台湾年轻人也常常问起大陆的情况,言谈间都流露出对“西进筑梦”的强烈期许。

  “你们面对的是一个好时代,一个大时代!”台湾学者刘常勇教授对他年轻的学生们说,“因为几百年都等不到的中国崛起,现今正在发生。”和刘常勇一样,近年来,岛内人力资源机构和专家也都在积极鼓励面对就业压力的台湾年轻一代,抓住时代赋予两岸的机遇,提出“新鲜人求职不妨先西进”。

  104人力银行大陆猎才事业处业务开发总监黄至尧分析说,未来5年,在大陆最有发展潜力的职位将集中在IT通讯、物流零售、建筑贸易、金融保险几大产业,将会有爆炸性的成长。他大胆地说:“台湾的年轻人可以思考将首次求职机会放在中国大陆!”

  大陆方面注意到台湾民间的这一需求,近年来持续推出的惠台措施中就包括了惠及台湾青年一代事业发展的内容,包括承认台湾高等教育学历和开放多项专业资格考试等,帮助他们在大陆求学、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以来,大陆共招收台生逾7200名。作为这7200人中的一分子,前年通过考试到北京进修博士学位的台生陈嘉彰不久前在台湾《联合报》上撰文说: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崛起,具有远见的企业经营者,莫不跃跃欲试准备投资大陆。在此趋势下,自己将来也有可能被公司派到大陆工作,为使自己的学历和个人经历“更上一层楼”,并增加将来就业后的升迁机会,“我遂到北京求学”。他还说,到北京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并不独到”,“到大陆求学者,虽说不若过江之鲫,但也为数可观”。

  正在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就读的王仕宏表示:“大陆经济发展纵深大,而且金融证券业正处于发展阶段,特别需要高级管理人才和有经验的人士。”在大陆金融证券领域深造既可以师从自己仰慕的学者,又可以为事业积累经验与人脉。“两岸毕竟同文同种,没有大的文化差异,一起研究工作会很容易。”

  来自高雄的蓝靖文,高中毕业后虽然考取台湾“中山大学”海洋环境工程系,但一心想读中医的她却决定到北京学医。在北京念了5年中医后,她于2007年考取北京中医诊断学研究所继续攻读学位。她对记者说,当年与她同时考入北京同一家学校念中医的台湾学生有50人,人数是上一年的2倍,第二年人数又增至100人。到大陆读书的台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

  “虽然台湾当局迄今不承认大陆学历,但我不后悔来大陆念书。”蓝靖文说,“台湾中医师市场饱和,大陆已开放台湾居民参加大陆医师资格考试和在大陆执业,我学成后会考虑留在大陆从医。”

  去年4月卫生部颁布规定开放台湾居民参加大陆医师资格考试后,7月就有来自岛内的200多名考生参加了大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近年来,岛内接连兴起的“西进大陆考照热”不仅包括医界,还涉及金融、证券、建筑、法律等诸多领域,而期待筑梦的台湾年轻一代更表现出最为积极的进取心。

  两岸人才互补整合

  《环球》杂志记者采访过多次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两岸年轻世代互动积极,短短几天的交往便可能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欣赏,不仅有共同语言,而且同样对未来人生事业发展充满理想。分离之后,他们大都通过网络保持联系,谈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一位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大陆学生曾告诉记者,她和台湾朋友常常网聊,少不了谈及未来,其中也常会说到合作的话题。

  近年来,岛内有关两岸人才课题的研究和讨论屡见不鲜。台湾一份杂志曾刊载专文,评析大陆所谓“80后”与台湾所谓“30代”(30岁上下一代)的比较优势。台湾《经济日报》则曾刊发专业人士的文章指出,面对全球性的人力竞争,唯有截长补短,善用两岸人才资源,才能成为赢家。

  新时代下的两岸新世代,展现出一个未来景象:两岸人才互补整合,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积极构建两岸人才高地,将是两岸合作共赢的必要条件和组成部分。(记者 陈键兴)

编辑:魏恒】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