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商时报:培养大陆“哈台族”重在抓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工商时报:培养大陆“哈台族”重在抓心
2009年03月20日 09: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3月16日下午,参加“安利心印宝岛万人行”来台的一千六百名安利中国大陆首发人员到台北市信义区新光三越百货参观购物。图为他们正在选购服装。 中新社发 陈立宇 摄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成行后,阿里山地区陆续迎来大陆游客。当地邹族人见到大陆游客格外高兴。图中左为身着邹族传统服饰的大陆游客,右为当地邹族人士。 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3月20日电 大陆安利集团万人台湾游首批游客日前结束在台旅游,台湾给大陆游客留下了什么?台湾《工商时报》29日刊发评论文章《应藉旅游热潮积极培养大陆的“哈台族”》说,“赚钱第一”可能会使两岸社会的心理差距渐行渐远,故培养大陆“哈台族”最重要的方针是培养回头客,吸住来台大陆游客的心。

  文章摘录如下:

  最近两岸交流领域中旅游异军突起。大陆安利企业万人团之首批于日前堂堂“登台”,给台湾当地市面带来一股热流,不但沿途商家高兴,政府相关部门也颇为满意。通过媒体的大篇幅报道,陆客彷佛成了景气寒流中一群金光闪闪的“燕子”。然而,我们如此费心吸引、接待大陆观光客,难道只求赚到一些旅游商品的收入吗?

  更深一层去看,应该可以发现,陆客的成群结队登上台湾,其实已给台湾朝野,带来一个“厚植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基础”的大好契机,只怕当局没有这样的视野,也怕民间以短视近利为务。具体地说,如果这种旅游热能为台湾培养出一群大陆的“哈台族”,则未来两岸关系,将增添一股可观的稳定力量,而给两岸“和平发展”大大加分。

  反之,若此种旅游只吸住陆客的钱,而吸不住他们的心,则陆客赴台旅游的业务,不但没有“和平红利”,连市场本身的表现也可能只似年节烟火,偶而间歇绽放一下,根本没有“长单效应”。甚至,久而久之,大陆民众对台湾的印象,也难免只留下“赚钱第一”这一项,使两岸社会的心理差距渐行渐远。

  如何培养大陆的“哈台族”呢?最重要的方针是培养“回头客”。也就是说,要用巧妙的办法,吸住来台陆客的心,使他们回去后,一直想再来,一有机会就再来。回头客多,表示我们这方面的行政管理恰到好处,我们的旅游服务贴近人心。而这些通过口头传播,也会升华为大陆社会对台湾总体的良好印象,乃至成为推动大陆当局走上“友台”、“亲台”、“重台”路线的力量。这种绩效,套用一个社会惯用词,叫“口碑”。

  创造如此口碑的方法,形形色色,举其荦荦大者,计有:

  第一,旅游商品人文化。在日月潭、阿里山、故宫,101大楼等制式旅游线之外,应进入台湾民间的优质生活圈,使客人有机会领略台湾的民俗、节庆、社会艺文、市场买卖,以展现最真实、动人的台湾。

  第二,开放陆客自由行。当前的团进团出模式,实行半年、一年后,应尽速总结经验,并开始逐步开放散客自由行,使有条件的陆客,得以自由来去,进一步体验台湾风味。

  第三,锁定大陆特种客群。对大陆广大消费客群,加以细分,选择其中最有可能“哈台”的客群,作为重点营销对象。如台外资企业干部、国企干部、民企经理人、自由执业者、学者等。至于营销方法,应主动出击,争取由台方旅游业团体自主、直接对大陆客群进行诉求,如同当前台商团体之直接营销所制产品。

  第四,创办陆客媒体。由政府促成或委托民间,创设专为陆客服务之媒体,作为与陆客沟通的桥梁。此一媒体,不涉政治,而以生活、人文、旅游休闲信息为主题,并争取在大陆发行,使其成为台湾风味在大陆的一面旗帜。

  以上四个方法,其实雷同于一般厂商“塑造形象”、“建立品牌”的手法。的确,台湾旅游市场亟需在大陆拥有清新、可亲的形象,和深入人心的品牌,如此才能使陆客登台旅游业务,稳定持续发展,可大可久。否则,光凭双方当局对个案机动性的政策协调,不定时促成一些大团入台,未有大团时市场又转为清淡,这并非正常的市道,也不利业者的投资经营。还不如以常规营销手法,去培养人数越来越多的“哈台族”散客,并吸引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当回头客。这方面,只要两岸当局同意把门再开大一点,市场力量自然会开花结果。

  更进一步看,陆客登台旅游市场的“哈台化”,既然有助台湾在大陆整体形象的提升,当然也能强化台商及其产品在大陆的市场魅力。现在很多台商正辛苦开拓大陆内销市场,常遇瓶颈。若当地有一大群“哈台族”来支撑,则其市场开拓必然事半功倍。所以,陆客旅游市场的深化、升华,不只利于旅游服务业,尚能惠及一般台商。台当局及民间相关团体,切莫轻易放过此一难得契机。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