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立委”补选国民党险胜 胜利背后浮现危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北“立委”补选国民党险胜 胜利背后浮现危机
2009年03月30日 10: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台北市大安区立委补选三月二十八日投票。大安区具投票资格人数为二十四万一千四百多人人,总计在大安区的五十二个里设有一百六十三个投开票所。上午九时中国国民党候选人蒋乃辛(前排右二)在党主席吴伯雄(前排右一)、国民党台北市党部主委潘家森陪同下,前往位于新生国小三年二班教室的投开票所投票。 中新社发 耿军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台北市大安区“立委”补选3月28日开票,国民党参选人以些微优势险胜民进党。岛内舆论指出,台北向来是蓝军基地,国民党在自家地盘赢得这么惊险,胜利背后,浮现出的其实是危机。

  吴伯雄表情沉重

  台北大安区与苗栗县的两场“立委”补选,被视为台湾年底县市长选举的前哨战。不久前国民党已经兵败于苗栗,所以大安区这场选举,被舆论称作“第二张骨牌”。29日下午投票结果开出,“第二张骨牌”总算没有倒下,国民党参选人蒋乃辛46065票,民进党周柏雅36465票,蒋乃辛险胜。

  岛内媒体形容国民党“赢得非常难看”,因为台北历来是国民党大本营所在,大安区此次补选,国民党得票率已创下历次最低的纪录。因“双重国籍案”而请辞的大安区原国民党“立委”李庆安,在2008年“立委”选举得票率66.8%,总票数99294票,比蒋乃辛高了整整5万多票。同年3月台湾“大选”,马萧在大安区拿下68.5%选票,民进党的谢苏则是31.4%。 

  大安区补选攸关年底选举走势,国民党上下可谓全力以赴。党主席吴伯雄选前放话,若大安选败他将辞职负责,马英九也在选举当天亲自为蒋乃辛站台拉票,蒋乃辛本人虽非明星政客,但资历深厚,曾创下台北市议员选举七连霸佳绩,反观民进党则是陷入扁案冲击无法自拔,种种因素相加,国民党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却仍只换得这样的低得票率。选举结果出来,国民党内传出的更多的是反省之声。

  国民党主席吴伯雄28日到场祝贺蒋乃辛当选时,表情沉重,他说,从苗栗到大安补选,对国民党是个警讯,行政团队、执政党都必须彻底反省与检讨,“必须谦卑地倾听人民在这次选举中传递的讯息”。

  给国民党一个教训

  先在“票仓”苗栗失守,再以“惨胜”守住台北铁票区,两场选举国民党战绩不佳,原因何在?

  国民党台北市党部归咎于大环境不好,市党部说,国际金融海啸导致整体政经环境欠佳,而投票日接近清明假期,民众选择提前上山扫墓,都是造成投票率低的原因。

  但民众有不同意见,许多大安区选民打电话到电视政论节目发表意见,他们说,就是要给国民党一个教训。一位从海外回台湾投票的华侨说,去年马英九“大选”时,他们一家四口一起返台力挺,然而,马当局上台后兴利无方、除弊无力,让家人大失所望,这次只有她一个回台。

  新党参选人姚立明,这次拿到了超过10%的选票,分走了部分泛蓝票源。有岛内媒体指出,以往,逢泛蓝阵营“内斗”之时,“弃保效应”很明显,即使是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当年台北市长选举中也只拿到4.14%的票,这次泛蓝支持者把这么多票投给姚立明,正显示了要“教训国民党”的决心。

  《联合报》29日的社论说,从大安区补选的结果,可以看出泛蓝选民对马当局施政优柔寡断的不满,尤其是扁家弊案侦办经年,司法进展却裹足不前,正义不得伸张,让人民的期待遭受挫折。

  民进党更执迷不悟

  岛内媒体指出,这次选举最大的赢家是泛蓝支持者,因为他们成功地“教训”了国民党,又保住了一席“立委”。而国民党虽然赢得难看,但若他们记取教训,对于年底县市长选举却有警惕作用,可以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民进党这次在大安区拿到了史无前例的高票,自称“虽败犹荣”。但是岛内媒体说,民进党的支持者们其实是这次选举最大的输家。因为自扁案爆发以来,民进党已一再放弃与扁切割的机会,如果这次民进党大败,还能有一个改革和甩掉陈水扁的理由。结果民进党支持者一味纵容,仍给民进党投下那么多票,恐怕只能让民进党更加执迷不悟了。(闵喆)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