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驻厦门记者邵维强:用客观眼光看海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驻厦门记者邵维强:用客观眼光看海西
2010年03月22日 09:43 来源:厦门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深两岸新闻记者邵维强 厦门商报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我希望站在台湾人的角度,用台湾人的眼光客观地看海西的发展和台胞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让两岸民众在想法上能更接近。

  邵维强是一位资深的两岸新闻记者。1964年出生的他,1991年在《金马日报》当记者,1993年进入“中视”工作至今,算起来,其记者生涯已近20年。

  事实上,对厦门,邵维强再熟悉不过,因为他的户籍在金门,1993年就到厦门来旅游过,那还是需要绕道香港几经辗转的时期。

  同样的,“中视”此番进驻厦门设记者站,也是因为海西的议题越来越“夯”;至于记者站负责人,对两岸事务颇为熟识的邵维强,自是不二人选。

  政治议题在台湾关注度不高

  1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邵维强刚从台湾回来,他回去开了个会,讨论“中视”福建记者站的发展规划。眼下,这个站只他一人,自采自编。据他介绍,今后记者站将编制3至5人,“因为海西与台湾的交流互动将更频繁、更热络。”

  现在,邵维强一个月大概有半个月时间在厦门,这里发生的两岸交流交往活动都是他报道的重点,包括整个福建,都算是他的“责任区”。

  年初驻点以来,邵维强采访的第一组报道,就是深入福州平潭,就“平潭岛的发展”做专题采访。比如说,台湾岛内怎么看平潭?台商对海西先行先试如何期待?这些财经议题他都做了很好的呈现。

  而在今年元宵期间,邵维强到漳州南靖采访海峡两岸元宵民俗文化节,在台湾播出后,民众看了都特别有感触。“现在台湾已经很少有像这样自发的类似赶庙会的民俗活动了。”邵维强告诉记者,这让台湾民众感受到了闽南的民俗和过节的气氛。

  他同时指出,政治议题其实在台湾关注度不高,大家还是喜欢一些吃喝玩乐的东西,比如民俗介绍,比如古迹的维护和保留,两岸间互相观摩,取其长补其短。

  记者了解到,现在周一至周五每天晚上,“中视”都有个栏目叫《两岸寻奇》,报道的正是这些内容,深受观众喜爱。

  回过头报道台商创业的艰辛

  翻开邵维强的采访履历,你会发现,新世纪以来,两岸交流交往的很多大事件,他都没有缺席。

  2001年两岸“小三通”直航、2004年“海峡两岸记者神州行联合采访”、2005年连战福建祖地行等等,他都是见证者。其中,厦金“小三通”首航,他除了全程跟踪报道外,还参与了旅行社的具体运作。

  在这么一位资深的两岸新闻记者的观察中,20年来,两岸的交流也有阶段性的明显区隔。

  比如1991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属于民间交流和宗教交流频繁期,像湄洲岛进香团,庙宇之间的互访等,时有发生;

  2001年到2008年,则是各大姓氏的寻根谒祖之旅,他本身参与报道了好几次,这次他到南靖采访元宵节,就有来自宜兰的大型访问团到当地寻根参访;

  2008年之后,两岸关系开启新局,各方面的交流更显频繁,包括经贸交流、旅游往来、医疗保险、教育就业等,都广受关注。

  而在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中,邵维强将在厦门和周边地区拍摄一些台商。“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台商在十几二十年后的成就,而我回过头要报道的是他们辛苦的一面。让新一代的台湾民众了解,为什么当时他们要进驻大陆,此番的辛苦又是怎样的。”邵维强向记者介绍。

  他做此计划的另一考量是,整个海西的台商,接下来的工作,有的要到台湾去上市,“企业也需要行销,也算是协助他们。”

  两岸新闻交流已越来越深入

  在大陆采访,邵维强觉得,毕竟不如台湾媒体在台湾采访,协调工作,包括在沟通上花的时间会比较多。甚至在早期,为报道台商纠纷和台商意外事故,他也曾采取“秘录”的形式。

  “大家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新闻先有了‘色彩’是不行的,那就不是‘新闻’了。”邵维强说,其实现在大陆开放对外采访,开放面很多,从他2008年在汶川采访的经验就可以感受到,“只要不是太过敏感、太政治面的东西,都可以进行报道。”

  作为两岸新闻交流交往的先行者,邵维强看到,现在两岸新闻交流越来越深入。

  “比如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我们可以看到大陆记者在发布会上会问一些官员比较尖锐的问题,这在以前不常见,我不敢说是受到台湾的影响,但是,这在台湾很常见,我们把它叫做‘堵访问’。”

  他同时以自己的例子指出,在驻点之前,每一次到大陆采访,都需要到当地报批,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往往只能走马观花,现在驻点了,让他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报道更精致的新闻。

  “希望我能用台湾人的眼光,更客观地报道海西的发展,以及台胞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情况,做好两岸民众之间的沟通者。”邵维强说。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