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絮语:外汇钱生钱 港台有窍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看台絮语:外汇钱生钱 港台有窍门
2010年04月20日 09: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编辑港台新闻,经常接触外汇储备的话题,这两地赚外汇的能力都相当强。最近看到一则简讯,台湾3月份公布2月底的外汇储备为3527亿美元,比1月底增加20余亿美元,续创新高,增加的主因是外汇储备投资运用收益增加所致。

  如今理财时代,更多人在关心投资收益。同类的香港新闻每月都有发布,在2003年6月底,香港外汇资产总额为1144亿美元,到今年1月底大增至2571亿美元,其中投资增值所占金额相当可观。

  中国大陆的经济,已高度融入全球经济,庞大的外汇储备如何在保本的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经营收益,非常重要。外汇投资有什么途径,盈亏如何,收益多大,哪些赚了哪些赔了,人们都十分关切,因为现在这个钱数实在太大了,有赖于正确的决策和专精的团队精心打理。港台在国际金融市场摸爬滚打的时间长,积累的经验比较多,其情况值得大陆深入研究,适当借鉴。

  香港早已是名闻遐迩的亚太金融中心。台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打拼财经很有一套经验。去年发生迪拜危机,台湾损失不算大,许多金融机构幸免于难,记者问凭什么?他们说,靠长期练就的灵敏嗅觉,有保险业者在电视上显身说法:早些时不少人来游说买迪拜资产,经专业判断,其风险太高,没有进去。

  投资的判断,要靠专才来作出,人才是财。所以想到另一个话题,大陆应延揽、吸引更多港台的金融人才,帮助我们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火眼金睛不是一天两天练成的,熟知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至少要通晓外语,很多人从业几十年,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商网。我们不得不佩服有的地方有的机构,在金融危机中还能获投资增值,就像在熊市中赚钱的操盘手。他们往往积累了几代人的经验教训,在国际金融市场激烈的搏杀中,有的也曾付出昂贵学费。其经验和窍门,一定不是万灵丹,但通常要优于初入门者。

  港台金融人才,已开始被大陆金融机构留意了,有些已被聘用,但从制度建设到待遇等,都有待重视和完善。现在比较多的,是港台专才跳槽到大陆银行,从事私人财富管理业务。台湾金融专业经理人吃苦耐劳又擅长行销,随着两岸签署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很多人有意赴大陆发展,其中上海的吸引力最大。一流国际金融人才的要求高而特别,要有学识,又要历练,要洋化,又要汉化。据中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主管透露,他们聘雇过外籍人士,但发现并没有原本所认为的好用,后来发现港台人才最为实用,所以准备多聘用。

  对登陆或北上的这些专才来说,港台的经验不一定全适用,不能完全复制,而需面对新的挑战。他们反映,到大陆做事大多不会是一把手,一般担任业务总监之类,不管多努力,还是很难进入核心团队。如果心情调整不好,难免出现水土不服、壮志难酬的情况。大陆方面,用人的环境和制度建设都还不够,只有加以强化,才能借壳(脑壳)生财,让“外来和尚”真正念好经,包括帮我们规避市场风险,让钱生更多的钱。(连锦添)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