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公寓传奇:耳语藏不住秘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公寓传奇:耳语藏不住秘密
2010年04月13日 1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图为东区公寓一景。
光武新村是最早的公寓建筑群之一。图片来源:中国时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4月13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四十几年前,台湾民宅大多是平房或透天厝的年代。而今,公寓已是集合住宅的主要代表,不但象征着都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也是台湾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产业的重要地景。有趣的是,现代人表面上“老死不相往来”,公寓里却“藏不住秘密”,都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公寓耳语里展露无遗。

  光武新村 四十年前高级住宅

  台北市忠孝东路四段中心诊所后方的“光武新村”,正是最早的大规模公寓之一。在光武新村居住四十多年的王太太,是少数仅存的老住户,她回忆,当年敦化南路还是一片稻田,正义公宅还是菜市场,光武新村是少数的大型公寓,吸引不少政商名人购买,当作休闲度假处所,周围有警卫驻守,算是早期的高级住宅区。

  另一位宋太太指出,当时本省籍人士都习惯买透天厝,光武新村的住户大多是外省籍,大江南北都有,十分热闹,但又与眷村大不相同。老住户表示,一九七○年代,光武新村一坪约两万元,楼上还有一些小型纺织厂或家庭代工,随着东区发展,现在一楼店面月租至少十万元,楼上每坪售价也喊到七十万元,身价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文化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李干朗指出,台北东区原本都是农田,等到八德路与长安东路开通,光武新村等大型公寓才趁势兴起,因为“路到达的地方,房子才卖得出去”。至于早期公寓大多四层楼,主因是建筑法规规定,五楼以上的房子要开挖地下室、六楼以上须设电梯,以前土地成本较低,建商为了节省建造成本,利于销售,才会只盖四楼。

  民生社区 无电线杆美式公寓

  台北第一个大型美式公寓社区“民生社区”,则是前市长高玉树在一九六七年开发;当年“政府”运用美援,将郊区一百多公顷土地规划为模范社区,不但设置全台第一个污水处理厂,也率先将电线管路地下化,“没有电线杆”成为当时一大卖点。

  在民生社区住了三十五年的作家爱亚,婚前住过日式平房、眷村及透天厝;当年为了学区,夫妇带着三个孩子搬进公寓里,她却意外发现住公寓的乐趣。“那时候,马路上哪有什么车,公车就只有○东,有的住户远远听到公车声,才下楼赶到站牌搭车。”

  爱亚表示,公寓住家虽然“把平房的人际空间立体化了,但至少提供了小家庭栖身的地方。”有趣的是,公寓里似乎藏不住秘密。“有时一栋楼的各户人家,一个月还碰不上两次面,但只要串个门子,或在巷口遇到谁,就能知道整个社区最近的大小事。”

  生活点滴 耳语间展露无遗

  爱亚说,曾有新搬来的邻居,逢男士就递上名片:“我是华都舞厅的珊珊,请多指教。”惹得整个社区的太太们心神不宁;也有夫妻吵架,丈夫沿街把老婆糗事骂出来;更有夜半搬家,隔日黑衣人造访索债的怪事。

  “有时夫妻在屋里吵架,整个社区会变得特别安静,因为大家都静下来,听你家吵些什么;等自己回过神才想到,唉呀,原来咱们家吵架,别人也都听得这么清楚。”

  如今,爱亚一个人住公寓里习惯了,只有骂猫才会大小声,那是故意骂给邻居听的,“至于跟朋友聊天的秘密,当然就要小声说!”她一度想把这些公寓故事写成小说,但“离奇程度只怕读者不相信”,于是忍在心里,相信忍久了便会成为极佳题材。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