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清:国民党要改革成功必须“稳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郑振清:国民党要改革成功必须“稳健”
2010年03月10日 16:5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2010年初的两轮共七席民意代表补选中国民党连输六席,马英九对此公开致歉却也强调:“国民党的改革要继续坚持,而且要大步前进,没有改革就没有未来,没有团结就没有力量。”这些话说明马英九将国民党的改革与选举结果联系起来,认为选得不好是由于改革不够而不是因为改革太多,将选举失利视为“改革阵痛”。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追问:国民党改革如何影响选举?面临严峻的选举压力,国民党改革路在何方?

  国民党改革如何影响选举

  影响选民投票的因素,包括政党形象、候选人特质、辅选工作、派系动员、选举纲领,特别是选民对上述因素的感受。那么国民党改革如何影响到这些因素和选民感受?自马英九执政以来,国民党的改革雷声不小,主要集中在党产、党务体制和与地方派系关系上。自1990年代初“修宪”全面开放民意代表直接选举以来,这三个方面既是国民党的优势,也是包袱。国民党巨额党产既保证了丰厚的资金及相关选举资源,也给理性选民留下不公正的政党印象,成为反对派猛攻的靶子;国民党传统上带有“准列宁主义”和论资排辈、叠床架屋的政党体制,虽能笼络各方面精英,但是体制僵化、运转呆滞,对基层民意回馈不足;至于地方派系,虽然可谓国民党最有效的基层动员渠道,但是要么尾大不掉,要么与黑金、寻租等利益问题共生,与马英九心目中理想化的美式政党动员模式相差甚远。因此,国民党改革必然是把“双刃剑”:如果真刀实干,则不仅砍掉包袱,也削弱传统的优势;如果光说不练,也会失去民众信任和支持。

  在马英九的改革措施中,党务体制最容易,党产问题次之,地方派系最难处理。但从这几次选举来看,这三方面的改革都出了问题。其一,虽然简化中央和基层党部的党务体制,大幅精简党工,但是缺乏那种以价值理念为号召、召之即来的大批基层志愿义工的有效支持。于是国民党传统的组织优势削弱了,但新的动员模式又没有完全建立,辅选和组织工作十分脆弱,只能更加依赖地方派系和大小“桩脚”。其二,地方派系与国民党中央形成利益交换基础上的恩宠/侍从体制(patron-clientism)由来已久,党中央提名地方选举的候选人时往往要照顾派系利益平衡,这是台湾本土选举民主的基本特点。马英九根据理想的选民完全独立自主的选举行为模式,要彻底摒弃地方派系长期把持的选举利益。但目前马的政绩和表现都很低迷,国民党中央只能与地方派系两败俱伤,让民进党“渔翁得利”。其三,党产问题在近几次选举并未发酵,显示在民众对马英九和国民党已形成刻板印象的背景下,候选人特质、辅选与派系动员成为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这几次选举中,国民党中央提名的候选人虽然形象清新,与派系利益瓜葛较少,但是普遍缺乏长期的基层经营,无法赢得选民的信任感。因此,当马英九光环不再,当执政党政绩低迷,辅选与派系关系出现的问题就是致命伤。

  国民党改革路在何方?

  几次选举失利后,国民党改革路在何方?改革是必须的,但改革要成功,必然是稳健的改革。就国民党而言,稳健二字意味着,必须在确立新优势的基础上,才能既砍掉包袱,又赢得选票。

  从最近马英九重用公关谋略能手金溥聪,金溥聪短暂起用一个单纯职业经理人的吴睿颖来看,马英九似乎陷入流行一时的“新公共管理”绩效迷思。毕竟,一个基本政治常识是,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必须首重公共利益,必须提出长远愿景,必须有强烈的民生关怀和施政能力,才能赢得民心。选民需要的是能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的政党,而不是一个包装精良、高效运作的商业化政治组织。

  2010年,马英九面临两大核心任务:宣导ECFA和“五都”选举。与大陆签署ECFA是马任内的重大施政,“五都”选举则是国民党继续发展与马英九争取连任的关键外围战。国民党改革不可避免要在重大的施政和选举压力下推进,于是稳健势必成为改革的新指针。从前述改革问题与管理迷思来看,国民党要稳健地培养新优势、马英九要赢得人民再信任,任重而道远。但是,台湾政治现实留给马英九的时间已经很紧了。面临民进党的激烈竞争,选举迫在眉睫,压力无处不在,如何把握好国民党改革节奏,如何既坚持正面价值又灵活处理与地方派系的关系,如何做好重大施政并有效沟通,成为摆在马英九主席面前亟需立即应对的重大考验。(作者郑振清,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讲师)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