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志愿花”开羊城 百万志愿者筑文明长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亚运“志愿花”开羊城 百万志愿者筑文明长城

2010年10月28日 13:25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人民网10月28日报道(记者 贺林平)在广州上下九步行街的亚运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西关小屋”,广州年纪最大、最小的亚运城市志愿者日前正式上岗:80多岁的周家祯、向韵平夫妇,腕上戴着“志愿彩”,手里举着“大拇指”,请路人留下亚运祝福;7岁的思洋和5岁的思缘这对小姐妹,身穿志愿者红马甲跟在父母身后,一会儿劝路人不要随手丢弃垃圾,一会儿请围拢在小食店前的顾客按次序排队等候。


小志愿者走进公园,向市民讲解“大拇指”行动规范

  众所周知,志愿者服务已成为一个大型赛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亚运会作为区域综合性国际赛事和亚洲人民的重大盛会,能否办得成功、办得精彩,也在考验着志愿者。记者27日从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获悉:在累计超过151万名的申请者中,已有近59万名亚运志愿者脱颖而出,目前已全面转入定岗、演练阶段,并于近期誓师就位,全面走上服务亚运的岗位。

  50万城市志愿者先行上岗

  “对不起,现在红灯还没结束,请等绿灯亮了再走”、“到中山纪念堂,您可以乘坐185路、283路”……“红马甲”们的温馨话语,为深秋的广州天河东路口公交车站带来阵阵暖意。

  相比于赛场内来说,亚运赛场外的整个城市文明环境更为重要。这也是广州亚运会在招募了赛会志愿者外又招募了50万名城市志愿者的原因。事实上,早在8月21日,首批城市志愿者就已先行上岗。两个多月来,每天都有1.8万名志愿者活跃在1000多个岗位上,每天直接服务市民超过10万人次。

  近段时间,在电视台、公交车、地铁上,市民们时常会看到由著名导演陆川执导的广州志愿者宣传片,宣传片的主角——4名志愿者赵广军、王卫、李森和薛朝凤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陆川表示:“这部宣传片里没有明星,4名志愿者的身份是平凡的,故事是真实的,他们更能代表志愿者群体,他们浓缩了广州的志愿精神。”

  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负责人表示,为体现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公平原则,不为亚运会各领域、各岗位的志愿者提供任何补贴。“做志愿者当然是不求回报的,即使有补贴我也不愿意拿。”就读于中山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的亚运志愿者骨干林鸿章说,“身为东道主,每个人都应该为亚运做贡献!”

  五大保障激发一流志愿服务

  虽然没有补贴,但为激励广大志愿者为亚运会献出一流服务,亚组委不久前专门出台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保障和激励通用政策》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注册城市志愿者保障和激励通用政策》。“两份政策文件中,详细规定了事关志愿者切身利益的五大‘护身符’,内容涵盖交通、餐饮、保险、服装和证件等。”共青团广州市委书记、亚组委志愿者部部长王焕清介绍说。

  亚运期间免费搭乘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提供餐饮;可凭借“身份注册卡”进入相应的竞赛场馆或非竞赛场馆;享受“志愿者责任保险”,包括意外伤害责任、医疗保险和紧急救援;表现突出可获亚运会服务奖章,连续“服务亚运、参加亚残”的可获最高荣誉的太阳勋章。据了解,在151万亚运志愿者报名者中,七成以上是在校大学生。各高校纷纷制定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考核评价标准。华南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赛事期间承担岗位服务工作的亚运志愿者视为全勤,志愿者服务成绩占课程考试成绩的30%。其他高校也纷纷将志愿服务亚运作为学生评优表彰、推优入党、学期鉴定、就业指导、免试推研的重要参考。

  百万志愿者筑起文明“长城”

  10月8日,全国首家由政府主导兴办的志愿者学院在广州挂牌成立,并将“志愿服务与城市文明”系列公益课程作为“见面礼”奉献给广大热心志愿服务的广州市民。学院副院长涂敏霞说,广州是志愿服务的先行者,而亚运会的举办,大大加速了这座城市的志愿文化建设。

  1987年,广州市10多名热心的青少年服务工作者牵头建立全国第一条“中学生心声热线”,志愿为中学生和社会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咨询服务。此后,广州又陆续创造了全国首个非省级城市承办援塞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首创“友爱在车厢”活动、全民总动员参与“志愿红绿灯”等多个“全国第一”。

  据了解,目前广州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已达到120.9万人,志愿服务队1536支,志愿服务基地634个,志愿服务站1139个,纳入统计的志愿服务累计4.3亿小时。

  为迎亚运,共青团广州市委自9月11日起启动“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城市文明志愿服务全民行动,并将9月至11月之间的每周日都定为“志愿服务全民行动日”。截至目前,参与市民和志愿者超过250万人次;预计亚运会后全市将有超过500万人次参与城市文明志愿服务。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