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两根救命稻草 难消女柔落寞(2)

2010年11月17日 14:3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话刘永福

  “我们这次运气不够好”

  刘永福,中国女子柔道的教父级人物,柔道自1988年第一次以表演项目进入奥运殿堂后,中国女子柔道每届奥运会都有金牌收获,其中李忠云(表演项目金牌)、庄晓妍、孙福明、袁华和杨秀丽都是刘永福的学生,他在训练中吸取摔跤、武术、日本柔道、欧美柔道的特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也因此有了“金牌教练”“柔道教父”的美称。

  在刘永福看来,不用过分担心中国柔道在广州亚运会上的失败,“亚运会柔道比赛是世界级别的,日本韩国都有很多好手,大家实力相当,谁赢谁输就在一线之间。”刘永福说,以杨秀丽为例,输的不是实力而是心态,没拿奥运冠军的时候,杨秀丽就是一只初生牛犊,等她拿了奥运冠军后,有点想赢怕输,杨秀丽输给的对手韩国人郑敬美是北京奥运会第三名,在78公斤级别上,奥运会前三名实力都差不多,就看谁能在压力下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广州亚运会杨秀丽是保,郑敬美是冲,杨秀丽输得并不冤枉。

  刘永福认为,广州亚运会上中国女柔有绝对实力拿金牌的只有刘欢缘,其他选手能否夺冠就看临场发挥和运气了,“可能我们这次运气不够好,有时候你觉得该自己赢,裁判却判给了对手,比如秦茜,输就输在了运气上。”

  刘永福表示,亚运会暴露了女柔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问题,“这和韩国在多哈运动会上一样,韩国也是传统柔道强国,多哈一块金牌没拿就是因为新老交替,现在我们也遇到了这种情况,眼下就是要抓好后备人才培养,把运动员的状态最好的时候调整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那才是重中之重。”

  问答傅国义

  “拿两枚金牌已经不容易”

  中国柔道队,特别是作为传统强队的女子柔道队在此次广州亚运会上似乎遭遇了“滑铁卢”,从2006年多哈亚运会夺5块金牌同日韩平分秋色,到此次亚运会日韩队伍的“一骑绝尘”,原因何在?早就暴露的青黄不接问题如何解决?而2金1铜的尴尬成绩又是否完成目标?中国柔道队总教练傅国义昨日向南都记者一一做了解答。

  奖牌为何少?青黄不接是主因,集训时间短也是问题

  南都:在多哈亚运会上,我们曾经拿了5枚金牌,而这次亚运会上我们只拿了2枚,请你点评一下中国女子柔道的总体表现,暴露出了什么问题?

  傅国义(以下简称傅):这次亚运会之前我们先参加了2008年的奥运会,紧接着就是全运会,奥运会的主力打完全运后,百分之七八十都退役了,我们国内的运动员都是以四年一度的全运会作为运动生涯的延续或是终止的,2008年之后,由于这群运动员退得比较突然,在新手衔接方面没有出现那种以老带新参加大型国际比赛的事,所以奖牌少的原因在于新老交替处理得不是很好。

  另外,我们的女柔是一支强队,但是它的组织方式始终是集训式,去年全运会之后,由于各省的领导班子,包括运动员和教练员结构都在改,这样就给我们的集训造成了很大障碍。这支队伍在亚运会之前刚刚集中起来,到现在为止还不足一年,而且国家队人员流动也比较大。这次亚运会上,8名队员中只有2名参加过亚运会,有4个人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级别的国际比赛,剩下的也参加过一些国际比赛,但是没有竞争这么激烈的。这暴露出这支队伍新人比较多的特点,而且第一天失去了优势级别的金牌,也打击了大家的自信。

  两金可满意?

  联系队伍现状,也算说得过去

  南都:在队伍暴露出青黄不接、集训时间短的问题后,这次亚运会拿到2枚金牌是否也是个满意的结果呢?

  傅:如果从比较上看,对比2006年,这样的结果我们肯定是不满意的,但从队伍的人员结构、集训时间还有新队员的经历上看,这样的结果也算是基本完成了任务,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现在队伍还在为伦敦奥运会摸底,在各级别的参赛问题上还没有确定人选,那么通过亚运会,我们也在为2012做铺垫。

  不过,对我们自己来讲,从个人奋斗的方向上来看,这个结果绝对是不满意的,从奖牌的数量上来看也是有亏欠的,但从现在的人员结构上看,2块金牌也算说得过去吧。

  问题怎解决?

      调整人员结构,确定奥运人选

  南都:青黄不接、集训时间短等问题既然已经暴露并影响了此次亚运的成绩,那么在备战奥运会期间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傅: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第一步要解决的就是人员结构问题,这段时间我们打了很多国际比赛,那些积分赛就是用来物色下个周期各级别人选的,确定奥运人选是首要任务,在那以后才会抓训练结构。(刘勇 田恬 赵炎雄 )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