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亚运志愿之花开遍羊城 百万志愿者引领社会风尚

2010年11月20日 13: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广州亚运城里,微笑服务的亚运“小白菜”们无处不在,成为亚运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微笑是亚运志愿者的第一语言。中新社记者 邓霞 摄  

  中新社广州11月20日电 题:亚运志愿之花开遍羊城 百万志愿者引领社会风尚

  中新社记者 郭军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奉献别人的过程中,我找了一种归属感。”22岁的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朱文影坦言做志愿者的经历让她收获了很多很多。这个地地道道的广州姑娘大一开始就经常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在本届亚运会期间她被安排在奥体中心游泳馆担任场馆协调员。

  “这份工作需要在办公室、混合采访区、评论席之间轮换,负责维持秩序、传递比赛成绩,维护持权转播商的权利。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灵活性。遇到不合理的要求,要有礼貌但又坚定地拒绝。”朱文影觉得自己现在比以前更有主见了,不会什么事都要求助主管。比赛结束后,日本NHK电视台的记者称赞朱文影团队的出色工作,并主动要求与他们合影。

  广州亚运会开赛以来,像朱文影一样,整个广州约有56万的亚远志愿者活跃在赛会场馆、广场、地铁、路口、公园、酒店及城市大街小巷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他们不畏辛劳,不计得失,在工作中体验奉献的快乐。

  “这是一种磨砺,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告专业的志愿者肖树山说。虽然场馆经常要加班到晚上11点多,但是通过这段经历,他对大型运动会的运行、市场营销流程越来越熟悉。“我不会觉得辛苦,我们有个师姐为了工作连续熬夜好几天导致胃出血。跟她比起来,我的工作算不了什么 。”

  与6万赛会志愿者比起来,50万城市志愿者的工作显得更加基础,但也同样重要。遍布城市的成千上万个新生驿站就是他们的据点。这些被市民亲切地称为“西关小屋”的城市志愿服务站,主要提供信息咨询、道路指引、秩序维护等服务。他们的微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生动表情。

  53岁的陈慧儿退休后从事志愿服务已有一年多了,不久前刚刚成为海珠区一家“西关小屋”的志愿者。每天早上7点她准时上班,在这里要待上大半天时间。遇到有人问路自己不熟悉时,她总要自己带人亲自走一遍。“我在这里很开心,很快乐,感觉自己又年轻了不少。”在电话中,陈慧儿笑得像个孩子。“参加志愿者,主要是因为妈妈过世后,我觉得自己需要帮助那些有需要帮助的人,把快乐带给别人,然后自己也很快乐。”

  志愿服务的魅力正在于此,所有人都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各有各的精彩。他们不接受任何现金补贴,但有人在这里得到锻炼,有人在这里交到了朋友,有人体会了奉献的快乐,还有人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归属感。

  “志愿服务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杆,志愿者的微笑是一座城市生动的名片。”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部长王焕清指出,亚运会不只是一场赛会,相比于赛场内来说,赛场外的整个城市文明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得更为重要,而志愿者无疑是这种文明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亚运会是对志愿者的一次集中检阅。据了解,共有逾150万人申请成为广州亚运志愿者。早在亚运会开幕前,作为首个亚运城市志愿服务示范项目的“大拇指行动”就已启动,并很快风靡全市。每天约6000名志愿者走上街头,引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文明意识,赞扬文明行为,全市有超过100万人次的市民通过该行动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来。

  事实上,广州很早就开展了志愿服务行动,有着深厚的志愿服务文化基础。随着亚运会的召开,在广州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志愿者身影,志愿服务日渐成为千年羊城新的时尚,它与其它许多优良传统一样,令“广州人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目前广州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超过110万人,纳入统计的志愿服务累计达4.3亿小时,每周末约有6.3万志愿者活跃在城市,提供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