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马龙对话香港学子:心怀热爱与梦想,永远都是当打之年

马龙对话香港学子:心怀热爱与梦想,永远都是当打之年

2021年12月05日 12:1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马龙:只要心怀热爱 永远都是当打之年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代精神耀香江)马龙对话香港学子:心怀热爱与梦想,永远都是当打之年

  中新网香港12月5日电 (记者 陈小愿)“每次奥运会结束后,很多运动员都会被大家认识,受到大家的喜爱。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偶像。我想偶像应该是火烛,是镜子,映照出心怀热爱、梦想的你们和我们;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和团体赛冠军马龙5日在香港说。

  当天,马龙等多位奥运健儿在香港理工大学与香港学子分享了自己参与竞技体育的故事。

图为马龙分享拼搏历程。<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李志华 摄
图为马龙分享拼搏历程。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马龙5岁开始打球,起初父母只是希望他通过打乒乓球强身健体。2000年悉尼奥运会,马龙第一次关注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看到中国队员赢下冠军,亲吻胸前的国旗那一刻,我热血沸腾。那时的我也许下愿望,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代表中国出战,赢下金牌。”

  马龙说,从那时开始,乒乓球这个业余时间的兴趣爱好开始成为承载梦想的纽带。他拼命训练,不放弃每一次训练和比赛的机会,一路从少年宫打进省队,到北京队,最后来到了国家队。18岁时马龙随国家队出征不来梅世锦赛团体赛,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2015年苏州世乒赛,他登顶男单冠军。

  “在里约奥运会周期,我没有输过一场外战,外媒更是用‘六边形战士’形容我。但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这是我努力的方向。”马龙说。

  2016年里约奥运,马龙获得单打冠军,成了“大满贯”选手。“看着五星红旗在里约奥运赛场因我而升起,是我最幸福的时刻,终于实现了为国争光这个小时候的梦想。”他说。

  在大多数人看来,里约奥运会后28岁的马龙应该急流勇退了。当时他的主管教练秦志戬问他:“我们还可以一起去东京吗?我们凭什么去东京?”马龙当时回答:“我想去,我觉得我还能打。”教练当时笑了,他说:“仅仅有这些还不够。”马龙说,在那个当下,自己并不能很深刻理解教练意味深长的话。

图为台下师生及市民被运动员的回答引得纷纷鼓掌支持。<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李志华 摄
图为台下师生及市民被运动员的回答引得纷纷鼓掌支持。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因为打球的动作习惯和常年高强度的训练,马龙左腿的膝盖有一些磨损钙化,这几年一直在进行理疗。从2018年下半年起,他因伤退赛多次,曾经8个月远离国际赛场。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后,马龙的腿部伤势再次出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算是身体训练,稍微一上量,膝盖就开始肿胀并伴随着剧烈的疼痛。

  “距离东京奥运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手术是摆在我面前唯一的选择。手术前,我剃了光头,希望自己能从头开始。”马龙说,手术后一段时间,他行走只能拄着拐杖,只能进行简单的身体训练。

  “这么长时间没有打球,反而让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热爱这项运动。”马龙说,那段日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康复馆度过的,偶尔在球台前拿起拍子挥两下,都觉得特别开心。如果说2016年之前目标是拿冠军,那么在这次伤病中,他的目标变成了能够站在自己热爱的球台前,继续打球。

  “我告诉自己,就算因为伤病没有赶上奥运会,我也会继续站在球台前,继续打下去。”手术后三个月,马龙重回赛场,大家印象中的“六边形战士”从输球开始。“伤病击垮马龙”“他太老了”“‘六边形战士’的时代已经结束”……那段日子,各种议论迎面扑来。

  被伤病和失败折磨的时候,马龙也问自己:我还能重回巅峰吗?坚持走下去的意义是什么?“但也正是在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我才意识到,乒乓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无法替代和割舍的一部分,它就像是住进了我的身体一样,我太热爱乒乓球了。”他说。

  今年东京奥运会开始前,有记者问马龙,你害怕失败吗?他说,我也会怕失败,但我更想赢得胜利。带着这份信念,32岁的马龙再次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最终收获两枚金牌。

  “比赛结束后,我给所有人比了个心,这个心也送给自己,送给那些艰难时刻没有放弃的自己。”马龙说。

  “在金牌和冠军之外,这20多年的运动生涯中,乒乓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如何面对输赢。”马龙说,作为竞技运动员,赛场上每天都要面对输赢。“只有你抱着必胜的决心和努力,你才能走向成功;但体育运动教会我们的又不仅仅是输赢,还有在失败后重新来过的勇气、绝境处不放弃的信念。”(完)

【编辑:苑菁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