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行车运动向“平民化”行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中国自行车运动向“平民化”行进
2009年11月30日 11:28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连续举办了四届的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成功升级,与每年7月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一起,成为亚洲顶级赛事。一个环湖赛和一个环岛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成为中国越来越多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节日。

  中国号称是拥有自行车1亿辆以上的自行车大国,但自行车运动人口和专业运动员数量不多。中国公路自行车运动大发展的关键词是平民化,时下汽车在中国越来越平民化,自行车运动平民化也不会太遥远。  

  三个亚洲顶级赛事中国占两个

  与环法自行车赛看齐为时尚早

  “公路自行车赛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最好的项目之一,比赛的地域环境很重要。7月是法国最漂亮的季节,电视转播可以呈现最美的风光。环湖赛也是在7月进行,因为青海湖的黄金季节是6月到8月,以7月景色为最佳,可以呈现青藏高原最瑰丽的一面 。”海南文体厅厅长范晓军说,“当北半球进入寒冷的冬季时,地处热带亚热带的海南岛正是公路自行车比赛的最佳时节”。  

  环岛赛期间,有媒体发文问,“环法车队距离我们有多远”,殷切希望有几支参加环法自行车赛的世界一流车队来参加环岛赛,这心情可以理解,但环岛赛要想与环法赛看齐,还为时尚早。

  “从今年开始,亚洲有三项顶级赛事,一项是举办了多届的环青海湖自行车赛,一项是历史更长一点的马来西亚环兰科威自行车赛,还有今年升级为亚洲顶级赛事的环海南岛赛。三个亚洲顶级赛事,中国占了两个。有媒体开始热炒环岛赛,与环法赛做比较,我以为不能太着急。要一步一步提升赛事的整体水平。”海南省文体厅竞技体育处处长叶志春有清醒的判断。

  2009年环岛赛的总裁判长、比利时人缪德表示,环岛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赛道全线封闭,保证了选手安全,这在国外的大赛上是很难做到的。”环法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环岛赛成长为国际一流赛事,也许不需要那么长时间。

  我国自行车运动员比赛经验少

  环岛赛与环湖赛是难得的锻炼

  自行车运动源于欧洲,它成为比赛骑行速度的体育运动,始于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在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很多,很多家庭周末出游的时候汽车顶上都绑着自行车,到了郊外就骑自行车锻炼身体。自行车是一种环保运动,我国基本上还把自行车当作代步工具。

  带队参加2009年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中国队教练刘宏说,“自行车运动在欧洲的普及程度也许超过乒乓球在中国的普及。欧洲自行车运动员从七八岁就开始接触公路自行车,并且从小就参加各种公路自行车比赛,而我国的自行车运动员一般是从其他项目改行过来的,欧洲运动员的优势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本次环岛赛总冠军黄衫得主意大利卡密欧车队的文托索7岁开始骑车,来自乌克兰的爬坡王12岁就参加比赛。

  欧洲的自行车运动人口也比中国多很多,法国的注册自行车运动员达20万人,而我国的专业自行车运动员才1000多人。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副主席王宣庆表示,我国运动员个人能力不差,关键是比赛机会少,大赛的团队配合能力弱,环岛赛、环湖赛是难得的大赛机会,以赛带练是最好的提高途径。

  民间车迷热捧自行车运动

  骑车亲近自然或成新时尚

  环岛赛期间,有一些民间车迷赶来捧场,他们身着运动衣骑着赛车,观看职业车手的器材非常仔细。有一个湖南老人自行车队,最大的队员已经73岁,最小的女队员也50开外,他们从湖南骑车10余天赶到海南看比赛。还有一位爱好者从大庆赶到海南,自行车是邮寄到海南的,他是癌症患者,自从喜欢上自行车运动,就开始骑行于各地,乐此不疲,身体也越来越好。  

  全程跟踪拍摄环岛赛的骑盟网摄影师小邓告诉记者,他原本是单纯的车迷,后来把工作辞了,干脆把自行车运动当成了职业,与车迷合伙创办了骑盟网,专门报道全国大大小小的自行车比赛。两年来,网站越办越火。小邓乐观地认为,自行车运动迟早会在中国热起来,到时候肯定需要专业的网站和媒体,以及专业的赛事服务公司。

  当然,公路自行车与普通自行车是两个概念。一辆赛车自重不到10公斤,但价格不菲。入门车也要5000元,还不算专业的头盔、眼镜、手套、专用鞋等。门槛比想象的高一些,但这个门槛是很容易跨越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休闲化,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周末带着孩子到郊外骑车锻炼,搞点业余比赛,亲近自然。

  此外,自行车运动还可以带动旅游、摄影、酒店、运动服装、通信等相关领域的消费,自行车运动或许会成为新的消费时尚。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