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九龄童姜藤的成才新路:异于“丁俊晖模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台球九龄童姜藤的成才新路:异于“丁俊晖模式”
2009年11月20日 10: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世界女子九球锦标赛正在沈阳举行。年仅9岁的中国小球手姜藤虽然未能进入正赛,但她的参赛备受关注。有媒体称姜藤“走丁俊晖的路,打潘晓婷的球”。但小姜藤的成长之路与“丁俊晖模式”显然有所不同。在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出于爱好并在家长乃至社会的关注下成为体坛明星,在我国体坛算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这正是国外许多体育明星的成长之路。

  在台球界,“丁俊晖模式”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丁俊晖模式”不可复制,也有人认为,“丁俊晖模式”是未来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向。业内人士介绍说,国外很少有专业的体校,绝大多数体育明星都是从小在家庭熏陶下成才的。确实,现在的小姜藤,和当初的丁俊晖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同样是小小年纪就展示出过人的台球才华。

  与丁俊晖从小弃学专攻台球不同,姜藤的爸爸姜克军表示,孩子的教育还是第一位的。姜克军介绍说,小姜藤学习成绩很好,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她以前曾学过围棋、漫画、跳舞,还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小姜藤只是利用每天放学后的两个小时以及假期练习台球。“我极不赞成孩子退学专攻台球。她现在还小,即便她有能力打职业比赛,也要等上四五年。”姜克军说。

  正在沈阳的世界花式撞球协会主席伊恩·安德森也表示,“青少年培养意味着一个项目的未来,但是丁俊晖的模式并不值得提倡。丁俊晖的成功是一个很罕见的例子。我认为,不管从事什么运动,要想成功,还是要有良好的教育做基础。一边学习,一边进行训练,才是最好的方法。”

  姜克军对女儿的教育思路,显然与国际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十分接近,把培养孩子的兴趣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运动二部部长王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认同:“姜藤打球很有杀气,这是给我最强烈的感觉。但是,我不想对她的潜力和未来进行预测。我们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她的出现,因为她还是个孩子。我希望通过参加这次比赛,她能够增加信心,见见世面,发自内心地喜爱上这项运动。”

  由于我国固有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存在不小差异,小姜藤如何更快地提高水平就成了问题。作为姜藤启蒙教练的姜克军现在最愁的就是“给孩子找个好教练”。

  确实,在中国,像台球这样的非奥项目,由于脱离四级人才培养体系,又难以像国外那样走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的发展模式,如何提高水平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丁俊晖、梁文博、潘晓婷在内,几乎所有国内高水平台球选手都是自己练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当他们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肯定会出现一个自身无法突破的瓶颈。姜藤的出现,让小球中心意识到,虽然台球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相关部门也应给予必要的干预和帮助。

  “由于开赛前的这几天比较忙,所以现在中心没有和姜藤以及姜藤的家长进行接触,但我们一定会和他们保持联系,跟踪关注孩子未来的发展。如果孩子今后进步很快,也愿意走职业化路线,我们也愿意帮助她,尽可能为她提供方便,比如进入台球学校。”据王涛介绍,现在北京、上海都有职高性质的台球学校,可以在不耽误孩子学业的情况下,发掘孩子的台球运动潜力。

  在王涛看来,小姜藤的出现,是中国台球运动良好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们期待有更多青少年能够涌现出来。如果有一二十个这样的孩子,我们就会酝酿举办青少年的台球顶级赛事,让这些孩子能在一个更加专业的平台上提高自己的水平。”王涛说。

  而之后道路已经非常明朗,其中出色的球员会选择成为职业选手,最出色的职业选手,才有资格进入国家队。

  如果说,奥运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业余体校→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那么台球这个非奥项目已经基本形成了“家庭培养→台球学校→职业球手→国家队”这样一个人才培养链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根链条中,更多的是依靠市场,举国体制只起到了辅助、提高的作用,小球中心也称之为“走一条举国体制和市场相结合的台球发展之路”。这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以纯民间培养模式发展下去,目前中国的台球选手很可能都将成为靠奖金和赞助训练、比赛、生活的“单干户”。而进入国家队后,更多依靠市场成长起来的球手难免不适应举国体制,特别是在经济利益上。

  “中心不会干预运动员个人的商业赞助,但当他们以国家队队员的身份出现时,就必须按照国家队的相关规定运作。”王涛说,“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只要各方面本着促进台球运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愿望,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本报北京11月19日电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