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员伤病探析:姚明受煎熬 飞人难展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中国运动员伤病探析:姚明受煎熬 飞人难展翅
2009年08月05日 14:56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运动员伤病何其多 冯晓瑜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光环缘何总与伤痛同在

  ——中国运动员伤病探析之一

  男篮亚锦赛明天就将在津门揭开战幕。当国家队的队友们正全力以赴向冠军发起冲击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姚明,却仍在忍受着术后康复的漫长煎熬。

  同样为伤而困的还有刘翔。身为110米栏卫冕冠军,“翔飞人”却将缺席下周开战的柏林田径世锦赛。右脚跟腱伤势未痊,让他与师傅孙海平不得不选择留守莘庄。

  ① 单一重复 积劳成疾

  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单一部位的重复动作,极易造成局部过度疲劳,并最终引发伤病,这也是一种积劳成疾的必然过程。

  “伤病对于运动员来说几乎是难以避免的。每个项目的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总在重复相同动作。这种单一重复往往会造成局部过度使用,长此以往就显现出病理特征。”谈起运动员与伤病间的“必然”关联,上海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陈世益给出如此解释,正为刘翔担当医疗顾问的他还举例说,“像刘翔这样的跨栏选手,每天必须重复无数次蹬腿动作。他们的跟腱所受到的压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7至8倍,这对于平常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姚明也是同样的道理,每天重复起跳、下落的投篮动作,加上他本身超过300斤的体重,脚部骨骼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运动员在不断挑战运动极限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以伤病作为代价,而这种代价的严重程度,通常与训练时间的长短和训练量的大小成为正比。“训练时间长,训练强度大,疲劳积累的程度就相对严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本身肌肉和骨骼的承受力也相应下降。两方面因素综合,高水平运动员、老运动员发生伤病的可能性也就更高。”陈世益说。

  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伤病始终都是运动员最大的敌人。面对伤病侵袭,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无能为力。翻开中国体育的功勋簿,李小鹏、赵蕊蕊、冯坤、朱建华……他们都曾与严重伤病联系在一起。竞技体育的耀眼光环,缘何总与伤痛同在?

  其实,伤病从来都是职业体育的“附属品”,任何一名职业运动员,都不得不与梦魇般的伤病抗争。而基于人种、运动理念、训练方式以及康复水平等各种因素,中国运动员在伤病上吃的“苦头”尤其多,付出的代价也相对沉重。

  ② 带伤上阵 延误治疗

  如果说积劳成疾是所有职业运动员的“通病”,那么“坚持带伤上阵”则是中国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伤病高发的“特殊”原因。

  坚强的意志品质,历来都是中国运动队中最被提倡的优点之一。不怕困难、坚持苦练,几乎成为中国运动员的“最高境界”。不可否认,扎实刻苦的训练的确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漠视运动员健康,乃至置严重伤病于不顾。

  “‘能挺过去就挺过去’的想法,在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心中很普遍。有时候就因为这种坚持,导致伤病的最佳治疗时机被无端延误。”陈世益并不否认,在成绩指标和舆论的重压面前,很多运动员和教练员选择了“硬挺”,“越是高水平的选手,承受的期望值和压力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明知身体疲劳甚至有伤,却一味坚持,最终导致伤情加剧。”

  苦练与好成绩之间,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等号。坚强的意志品质,也只是取得成绩的条件之一。以伤病作为代价,在训练中盲目追求高强度,对于运动员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不少运动员在有伤病的情况下仍然被要求训练或比赛,从而导致伤病恶化获治疗被耽搁。从某种角度来说,教练员要负主要责任。”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袁志斌表示,“为了给运动员肌体充分的恢复时间,教练员在安排训练时,该休息就要休息,这样才能确保运动员有健康的身体,延长其运动生命。”

  ③ 队医水准 参差不齐

  除了在训练中“度”的把握欠妥,另一大令中国体育“伤痛”的问题,就在于康复水平总体不高,队医职业水准参差不齐。

  多次为中国运动员治疗伤病的比利时人尤根就曾做过比喻,他拿出一张纸,画了一条长长的线,并从中一分为二,感慨地说:“一个受伤运动员的痊愈,50%依靠是手术,另外50%则要靠康复。而在中国,后面50%几乎不存在。没有运动康复的保障,运动员无法保持完好的竞技状态。”

  尤根的看法得到了陈世益的认同,“在运动医学手术方面,国内已经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差无几,但术后康复的确相对薄弱,专门的康复场地、器材十分有限,而专门从事运动医学康复的人才也很稀缺。”陈教授略显担忧地表示,“在国外,运动队的队医很多都是由著名医院的运动医学专家兼任,而在我们国家,绝大多数队医仅仅充当着按摩师的角色,在运动员伤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并无太多发言权。”在中国的众多运动队中,队医所起到的作用还很有限,他们对于伤病的判断和决定不能完全令教练员和运动员信服。

  如何加强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康复、医学监控、术后恢复等方面的工作,这应该是进入“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亟须研究和破解的课题。

  本报记者 谷苗 本报实习生 宋扬

【编辑:张中江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