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乒决赛上座率不足三成 "国球"该如何拯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世乒决赛上座率不足三成 "国球"该如何拯救?
2009年05月05日 11:44 来源:重庆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引子 世乒赛再度成为了世界上最没有悬念的比赛——昨天上午,在横滨世乒赛还剩四项决赛未打的时候,中国乒乓球队就已经完成了五个冠军的包揽。而与之对应的,则是由于比赛悬念下降导致决赛观众人数不足三成。国球果真成了一国之球,这样的包揽,对于乒乓球运动到底是促进还是伤害?或许,从提高关注度,提升悬念感、扩大参与度等角度出发,当世乒赛成为全运会,国球需要“拯救”了!

  厉害:横滨世乒赛完成七度包揽

  悲哀:决赛观众上座率不足三成

  焦点

  审美疲劳

  世乒赛中国七度包揽

  昨天的横滨世乒赛男双半决赛中,随着许昕正手位抢拉得手,中国组合马龙/许昕以4比0淘汰日本组合步入决赛,结束了本届世乒赛的唯一悬念。虽然所有比赛要今晚才结束,但中国乒乓球队历史上第四次包揽全部五个单项的冠亚军已成事实。如果算上囊括五枚金牌,这更是中国乒乓球队在世乒赛历史上的第七次。

  与中国队形成反差的却是,外国选手甚至连夺取一块铜牌都相当困难,仅韩国组合金景娥/朴美英和日本组合水谷隼/岸川圣也分别在女双和男双比赛中获得铜牌。而且幸亏世乒赛未设三四名决赛,否则他们能否夺牌都是个未知数。

  正是由于中国队的大包大揽,使得昨晚横滨世乒赛男女双打决赛的上座率不足三成,成了世乒赛决赛有史以来上座率最低的一届。最终,陈玘/王皓和郭跃/李晓霞组合分别击败队友,夺得男女双打冠军。

  现场

  无稿可写

  中国记者希望中国输

  两年前的萨格勒布单项世乒赛,本报记者曾到比赛现场采访。由于当时是欧洲球队的主场,因此当时到现场的中国和亚洲记者只占少数,大量的世界各国记者都热衷于到现场报道此赛事。

  不过本届世乒赛,记者却从现场同行那里了解到,横滨赛场的新闻工作室完全成了中日记者自娱自乐的地方。国内某门户网站记者称呼,现场200多记者占绝大多数的就是中日记者,其他国家的记者加起来才几十人,甚至连韩国都只来了两家媒体。该记者这样形容中国记者在现场的心情:“这样的报道太没意思了,怎么打都是赢,我们甚至都希望中国选手输一两场,不然真不知道写什么!”

  球迷

  关注降低 铁杆球迷“背叛”国球

  记者日前随机采访了本市的乒乓球爱好者。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虽然横滨世乒赛在五一假期举行,可只有近两成球迷表示会关注比赛。而谈到对国球“冷淡”的原因,都是由于比赛已无悬念。铁杆球迷胡东强告诉记者,世乒赛比赛他只会从欣赏球员技术的角度去看,胜负则完全不关注。“2年前的萨格勒布世乒赛我还会熬夜看中外选手的对决,生怕丢掉一块金牌。今年的比赛从抽签结果一出来我就知道没悬念了。”

  方法

  “拯救”国球 办好NBA式乒超

  国球需要“拯救”?答案是肯定,即使是在乒乓球业内也会有这样的声音。康德队主教练林萍君告诉记者,11分制、小球改大球以及“禁胶令”都是遏制中国一家独大的,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无法给国乒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估计这届比赛后国际乒联还会出台一些类似的措施,只不过都应该不会有什么“效果”。

  那么该如何拯救呢?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表示:我们确实该为国球运动做点事情了——如果把乒超做大成乒乓球的NBA,赚钱效应和“树敌效应”可以被全球规模地放大。这样既可以打造精品赛事,还可以化解“生存危机”不必担心被奥运会拒之门外。

  媒体

  《辽沈晚报》:国乒垄断之后更需要拯救——

  一个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世乒赛已缺乏竞争,包揽冠军是必须的,不包揽才是新闻——从这个角度说,乒乓球也需要心灵上的拯救。

  《新民晚报》:中国队应主动出招作出牺牲——

  作为乒乓大国,中国有责任推动乒乓球在全世界的发展。所以,下次别等沙拉拉出招,不如中国队主动出招,作出牺牲,才显大国风度。

  调查

  某著名门户网站做了一个关于世乒赛的调查,结果选项“还有人看乒乓球吗?”的得票数竟然远超过“恭喜国球包揽”的得票数。

  网易网友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认为乒乓会在2012世界范围内消亡的点支持。认为会坚持到2020的点反对。结果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比例是5比1!

  网友

  我们的国球应该借鉴一下NBA,世界篮球再怎么变,NBA都是绝对震撼,为什么?

  ——新浪网友

  老是一个国家包揽金牌,有意思么,快醒醒吧!观众都跑完了!

  ——搜狐网友

【编辑:卢岩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