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新《红楼》:肥黛玉瘦宝钗 演员气质最重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四问新《红楼》:肥黛玉瘦宝钗 演员气质最重要?

2010年07月12日 14:52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表现贾府家宴的奢华上李少红毫不吝啬。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新版《三国》刚刚在一片争议声中播出完毕,新版《红楼梦》就迫不及待地在各地方电视台热播,前几集创下地区收视率纪录,紧接着的便是骂声一片,与新版《三国》出现的各种争议不同,关于新《红楼梦》的评价几乎毫无争议。大段的旁白,诡异的音乐、布景,缓慢的叙事节奏,新《红楼梦》有太多让人看不懂的元素。拿这部新版去和1987版比较是毫无意义的,无论怎么看,拍的都不是一个东西。有网友调侃说新《红楼梦》更像是《聊斋》版的《大长今》。

  李少红不高兴了,观众们不高兴了,媒体不高兴了,网友们也不高兴了,被骂的演员们更不高兴了,新《红楼梦》究竟得了什么病,一下子让这么多人不高兴。正如红学专家所说,拍摄《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李少红敢于挑起这个重担还是值得尊敬的。但是面对着一边倒的负面评价,到底是有人故意抹黑,还是戏真的很烂,这还要等到新《红楼梦》全国播出的时候才能有个公断。

  大段旁白和文言台词,都是为了忠于原著?

  可能是为了避免像新《三国》那样出现大量不着调的对话,新《红楼梦》在台词的处理上采取了完全照搬原著的方法,剧中台词几乎完全依照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展现,同时剧中涉及的女性角色,字幕也一律按照原著,打成“他”。 比如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与袭人谈论起管教宝玉的难处时,这样说:“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90后小演员们也一口一个“这会子”“那会子”,虽说还不至于不知所云,但是作为观众还是得时刻紧盯字幕,生怕因为自己的文学修养有限而不能理解剧情的发展。完全照搬原著台词不但听起来有点吃力,剧中的演员们在通过语言塑造角色时也同样吃力,演员念台词的时候像私塾里的学生在背书,虽然节奏抑扬顿挫,但是不够生活化,让人看得不舒服。特别是蒋梦婕饰演的林黛玉,“背书”也背得很差,对白往往念得断断续续。至于老戏骨级别的归亚蕾也因为语速过慢和一口标准的台式普通话,在一大堆演员当中显得极其别扭。

  其实李少红一直都有在作品中使用旁白的习惯,《大明宫词》中大量旁白的使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新《红楼梦》中旁白的使用显然是有点过犹不及了,而且这些旁白也完全照搬原著,听起来更像是《红楼梦》的配图广播剧版。比如林黛玉进贾府,画面是小轿穿行在街市、小桥、府第间,仆众相从,画面一目了然,而画外音依自唠叨,将原文那一段描述原封不动地照搬,观众通过画面已经可以理解剧情的进展,这样的画面配上大段的原文,真是不知道导演意欲何为。至于林妹妹那“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心态,导演用心地把演员地心理活动讲给观众们听,您有这功夫,指导演员表演出这样的情绪岂不是更好?按照导演李少红的说法,90%的观众对文本不熟悉,只能依靠注解,所以该用画外音。其实这样的担心一方面反映出的是创作者的不自信,对经典名著不敢做属于自己的诠释,只肯萧规曹随,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方面则更加说明导演本身对《红楼梦》这个故事也无法驾驭,大量旁白的出现更多的是导演自己对自己的交代,而非对观众负责。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文娱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