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香港首映笑泪中有惊喜 张静初受质疑(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大地震》香港首映笑泪中有惊喜 张静初受质疑(2)

2010年07月19日 10:55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火线剖析

  冯导驾驭情感的佳作《大地震》好戏3/4

  《唐山大地震》还是超乎预期的。这是《一声叹息》以来冯小刚导演驾驭情感的最佳手笔,虽然煽得颇为猛烈,但基本借助于关联剧情的小道具(如番茄、遗照、书包等),比平地起波澜的《集结号》要聪明许多。当然,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让观众哭成一片泪海,是不是真的高级?类似的情况在《十月围城》和《海洋天堂》时见识过,周围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莫名其妙地让我偶尔出戏。

  失散的亲人无任何互动张静初演技欠缺说服力

  从剧本结构上看,《唐山大地震》存在先天的致命伤,这也是原著小说《余震》遗传下来的软肋:由于震后救援时的一个选择,一家人就此分作两家,漫长的32年里没有“谁找谁”或“谁躲谁”的互动,两根线便在漫无关联的信马由缰中各走各的。最后用汶川地震“强逼”两条故事线合龙,不自然感在所难免。

  冯导深知这一点,所以想到了一些解决方法。让张静初的养父陈道明与她亲弟弟发生微弱的交集属于小聪明,本该真正有效的是张静初一路上的经历。她从大学时代急于寻找精神寄托而恋爱、到含辛茹苦生下女儿、再到向养父坦白当年的痛苦记忆、最后目睹汶川一位母亲的抉择而明白了当年生母的无奈。如果这三个层次完全按导演设计的意图表现出来,本可以成为电影内在的一口气,把“物理的灾难好修复,精神的创伤难愈合”的核心议题论述得更清楚、更完满。

  无奈张静初的演技没有说服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偏偏又是徐帆呕心沥血、精彩绝伦的“入魂演技”。如果我是剪辑师,我也会按现在这么剪——— 徐帆的戏能留则留,张静初的能删就删,许多重头戏蜻蜓点水带过,就连很可能比母女重逢更有戏的姐弟重逢干脆完全略过,电影内在的“气”也就散了。

  幸存者靠亲情填补黑洞母亲徐帆演出真切魂魄

  不过,冯导还是更成熟了。在“精神的创伤难愈合”之外,《唐山大地震》还有探讨中国人信仰空前缺失的隐藏命题。这就是大手笔!1976年抗震救灾结束后紧接着的是9月份毛主席病逝,即那一辈人信仰崩溃的标志。在信仰崩溃后,饱受创伤的地震幸存者们用什么来填补心底的黑洞呢?冯小刚给出的答案是亲情。这基本上是最且唯一具有可操作性的解释。徐帆那条线完美地演绎了亲情是怎样重新撑起未来的。但被“抛弃”的张静初那条线,用亲情仍不足以自圆其说———一部分原因也来自于前文提及的演技问题。

  此时冯导又若隐若现地给出了第二条解释,即:支撑幸存者挣扎图存的是生命本身。这样就非常好理解了。童年的张静初在石板下,听到了母亲的抉择后哀莫大于心死,之后所激起的叛逆与报复心,让她获得了空前强大的求生欲望与生命力,因而幸存下来———这与后面坚决要保护自己的骨肉也形成了照应。正因为生命本身是她在信仰崩溃后重新来填补内心空洞的支柱,因此她一定要活下去。此时,她渴望生命力的“母性”,与徐帆当年那种“人性的母性”有了共鸣,使得最终两人的和解合理且煽情。遗憾的是,冯导的布局很好,徐帆为母亲一角融入了难以言喻的真切魂魄,但故事线另一头的张静初却撑不起来。所以,《唐山大地震》在最后关头想飞,却找不到能拔高的隐形的翅膀,终于还是没能在情绪上再创新高。

  综上所述,即使《唐山大地震》仍存在着《集结号》“一半战争片,一半苦情戏”的缺陷,但至少“灾难片”的那一半非常出色,而“苦情戏”至少也有徐帆那一半无可挑剔。那么,3/4都是好戏,《唐山大地震》就应该算是好戏。恭喜徐帆,恭喜冯小刚,也向32年前经历了如此深重灾难的唐山人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参与互动(0)
【编辑:王祎】
    ----- 文娱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